处方:红参15克(另煎代茶饮),熟附片(先煎)15克,山萸肉18克,当归18克,全瓜蒌12克,薤白6克,红花6克,煅龙牡各30克,降香6克。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理气活血。主心阳不振,血行失畅,厥脱。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多次。
张伯臾(—)上海川沙张江人。全国著名老中医、教授。—年在浦东王文阶医师处学医。—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年在浦东、上海市区私人开业行医。期间于—年参加上海第一届中医进修班学习。—年医院、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两度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年被中央卫生部誉为“名老中医”。
张伯臾晚年工作照
张伯臾年开具的处方
年,张伯臾在冠心病专科门诊带教学生。
张伯臾先生博览医书,精通医理,对《伤寒》《金匮》《温病》及金、元、明、清各家学说,结合自已的经验有独特的体会和见解,善于在临床上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学术造诣很深。擅长于治疗内科急重病和杂病,其特点在于注重人体正气,立法用药贯彻“扶正达邪、祛邪安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学术思想,辨证分析精确,处方用药严谨,常力挽危逆,疗效良好。20世纪60年代着力于热病厥脱证的研究,倡导热病在救阴的同时应救阳固气,主张热病入血应治以活血凉血等法,以生脉饮加味治疗热病血压不升的脱证多例。继而又对胆囊、胰腺疾病及风湿病进行研究,创制了清胰汤。还将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运用于救治几十种病证。对肝阳化风入络致痹,运用大乌头煎、千金犀角汤及三痹汤。同时自制通痹汤,以治疗漫肿不红、畏寒肢冷的阳虚、寒、湿之邪相杂致痹等证。20世纪70年代开展心肌梗死的治疗研究,独创通下、温阳、益气等多种方法,取得明显效果,为中医治疗急重症开创了新的途径。80年代花很大精力研究冠心病,倡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在于正衰,并以补法为主治疗冠心病。晚年学术思想日趋成熟,对外感病,主张伤寒与温病学派应融为一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热病理论。
在医院长期担任临床带教,培养了许多学术骨干,临床指导西医学中医过程中,受到了上海中山、医院西医同仁的敬佩和尊重,医院疑难病例的会诊,有相当知名度。晚年又为许多中央领导诊治疾病,在医界享有“当代国医”之称。“张伯臾老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经验总结”获卫生局科研成果二等奖。
年,张伯臾在行医60周年祝贺会上接受赠礼。
张伯臾年的备课手迹
张伯臾与学生在医院门诊楼前合影
主要著作有《张伯臾医案》,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
整理有代表性的医案及经验综述一百余篇在上海《医学情况交流》上刊登,所撰《中药治疗心肌梗塞的经验》获上海市科技二等奖。根据其处方研制的冠心病计算机诊疗软件,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张伯臾先生主编的《中医内科学》获国家科委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章摘自《百年记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历史文化图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