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仁汤
TUhjnbcbe - 2021/7/10 7:35:00

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10g白蔻仁10g薏苡仁24g厚朴12g半夏12g通草6g滑石18g竹叶6g

水煎服。

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湿胜热微,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是本方主证;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湿胜热微,是此证病机;面色淡*,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是湿胜的辨证依据。湿温初起,邪犯上焦,肺失宣降,不能正常敷布津气,湿郁少阳三焦,故身重疼痛;卫阳为湿所遏,不能达表,故恶寒;清阳不能上头,反为浊阴蒙蔽,故头昏重痛;内犯胃肠,纳运失常,故胸闷不饥;此证平时并不发热,唯午后阳气得天时相助,方致午后身热;上述诸证均为湿郁表现,且有面色淡*,舌白不渴,故属湿胜热微。

湿温,湿胜热微。

清热除湿,芳化淡渗法。

此种肺脾功能失调,湿热阻滞三焦,而呈湿胜热微机理,宜宣降肺气以开水源,燥湿化浊以复脾运,淡渗利水以祛湿邪,稍用清热药物解其郁热,才是正确的治法。此方即据此一治则配伍而成。方用杏仁宣降肺气,启上闸以开水源,合行气的厚朴疏畅三焦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白蔻仁、半夏芳化燥湿,醒脾利气,恢复中焦运化;薏苡仁、滑石、通草甘淡渗湿,通调下焦,祛已停之湿;用竹叶、滑石略事清热,合而用之,能呈清热除湿功效。方中杏仁辛开于上,薏苡仁淡渗于下,白蔻仁芳化于中,分而言之,三仁照顾三焦,合而观之,辛开、燥湿、芳化亦为除湿而设,体现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配伍形式。

此证存在三个疑点,应当细为分辨。①因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颇似寒伤于表。但寒伤于表其脉当浮,此证脉弦细而濡,自然不是伤寒脉象。②因有胸闷不饥,颇似食积停滞。但又兼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显然不是食积引起。③因有午后身热,颇似阴虚,但阴虚当见舌红少苔,或两颧发赤,此证反见面色淡*,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自然不属阴虚。由于此证有三个疑似证象难以分辨,容易误诊,随之而来也就可能采用三种错误治疗方法,出现三种不良后果。

若见头痛恶寒便以为是寒仿于表而用辛温发汗之法,则湿随辛温升发而从焦蒸腾上逆,上蒙清窍,出现神昏、耳聋、目瞑、不言。若见胸闷不饥便以为是食积而投苦寒泻下药,脾阳本已受困,误下更抑脾阳上升,脾气下陷,湿邪乘势从三焦内渍于肠,即成洞泄不止。若见午后身热便以为是阴虚而用滋阴之品,湿为胶滞阴邪,再用阴药柔润,二阴相合,以柔济柔,遂成痼结不解。辨证之际,必须详审。

本方是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的常用方。若卫分证象明显,可加藿香、香薷解表化湿;身热不扬,汗出不彻,可加青蒿、茵陈、佩兰增强清透作用;胸闷不饥,可加郁金、枳壳宣畅气机;湿浊胜者,可加苍术、佩兰燥湿芳化;身痛者,可加防己、蚕砂除湿宣痹;兼咳嗽、气喘者,可加麻*、桔梗、白前宣肺止咳。对于水肿、淋证、痹证、霍乱吐泻等证,属湿热者,亦可加减用之。

前言此方证有汗之则神昏、耳聋、目瞑、不言之禁,今言咳嗽可加麻*,岂非犯禁?须知湿热阻于少阳三焦,若用辛温之麻、桂、羌、防发汗,难免有湿受热蒸而从三焦上蒙清窍之虞,唯用麻*则无此弊。咳嗽是因外感引起肺气不宣,津凝成痰的病理改变。加入麻*可以宣肺展其气机,降气通其水道,利水祛其痰湿,绝无湿热蒸腾之弊。余治小儿咳嗽,见其发热不盛者,即用此方加麻*、桔梗、枇杷叶、矮茶风,多见奇效。此无他,盖此方有宣降津气之功故也。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波状热等属湿重于热者,用本方加减治疗。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通滑下竹叶呈,

面色淡*胸痞闷,芳化渗湿法堪珍。

悟道女郎中;三仁抬竹竿,扑通滑下来。

薛生白《湿热病篇》

(一)湿热病提纲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杨志一:治湿十三法

导读:杨志一先生是江西名医,为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的得意门生,并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善用六经辨治急慢性血吸虫病、传染性肝炎等病证,疗效卓著。

在本文中,杨先生从理论、适应症、用药、用方、方证对比等方面,给大家介绍了治疗湿邪的十三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湿为六淫之一。湿邪为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体感受湿邪机会较多,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水,感受雾露,以及过食肥腻生冷瓜果等,都可导致湿邪为患。

二是湿邪可兼挟其他病邪为患,如湿为阴邪,常与寒邪相挟而为寒湿;风为百病之长,湿与风合而为风湿;湿邪阻滞气机,气郁化热而为湿热;暑热天湿与暑相合而为暑湿等。

三是湿邪可侵犯人体多个部位,如湿邪侵犯肌表而成表湿证;湿邪侵犯脾胃等脏腑而成里湿证;湿邪流窜经络而成痹证;湿邪侵犯皮肤又可出现湿疹、疮*等疾患。

四是湿邪重浊而缠绵,病难速已,病程较长,湿邪还可进一步发展为痰为饮为水等,因而相对而言,湿病就显得比较多。

湿证的临床表现是多方面的,由于湿邪具有重浊趋下,凝滞缠绵,污秽不洁等特点,我们可将其基本症状概括为以下十点。

1.舌苔滑腻,或白或*,脉缓,或濡或涩;

2.头身沉重,或头有紧束感、重压感,或关节疼痛而肿;

3.汗出不透,或齐颈而还,或齐腰而还;

4.肢体或面目浮肿,尤其多表现在下肢,或呈目下有卧蚕;

5.面色*滞或暗滞,或有*疸;

6.口不渴,或口渴而饮水不多,或喜热饮,喝水后反觉不舒;

7.胸闷,胃脘或腹部满闷,不思食或不知饥;

8.皮肤瘙痒有湿疹,或阴囊潮湿起疹,或有脚癣;

9.小便不利或混浊不清,有沉淀,或有淋浊白带;

10.大便溏软,不成形,解出不畅。

以上十点,当然不必悉具,只要见其中一、二症,或三、四症,便要考虑到湿邪的存在了。

治湿的方法很多,现根据文献资料、临床报导及个人体会,概括为以下十三法。

1、解表散湿

这是针对湿邪在表的—种治法。

常用药有羌活、独活、防风、麻*等,并常和其他解表药、祛风药配合应用。

代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适用于湿邪在表,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身重疼痛,无汗脉浮,苔白或有腻象等;若里有热者,又当改用九味羌活汤。

在《金匮要略》中,治疗湿邪在表,并不用一般解表散湿药,而是以麻*配以利湿化湿的药物,以达到发表祛湿的作用。

如寒湿在表,身烦疼者,用麻*加术汤,方中用麻*等散寒,用白术以除湿,且麻*得术,虽发汗不至多汗,术得麻*,可行表里之湿;

又如风湿在表,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杏薏甘汤,方中以麻*解表,薏苡除湿,杏仁宣降肺气以行湿,甘草补中。

解表散湿一法,应注意不可发汗太过。

《金匮要略》便指出“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因湿性粘滞留着,用药透湿通阳,使微微汗出则湿气易去。

此外,尚有祛风胜湿一法,适用于风湿在经络而成为痹证者。症状以关节疼痛为主,可用秦艽、桑枝、桂枝、羌活、独活、桑寄生、五加皮、海桐皮和豨莶草等治疗。

2、芳香化湿

如同辛凉解表、甘寒养阴和辛香开窍等治法一样,芳香化湿一法是温病学派对传统治疗方法的一个发展。

芳香化湿就是用芳香药物透化湿邪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湿邪郁遏,气机不畅之证,其病位偏于上焦,此正所谓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方法。

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菖蒲、郁金、薄荷、蔻仁等。

如外感邪气,表里俱湿,见寒热身痛,呕吐泄泻,口粘苔腻等,用藿香正气散;

又如湿温初起,邪在气分,用甘露消*丹,此方不仅适用于温病,即杂病中湿热郁遏之*疸,若辨证得当,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

若湿温经久不退,侵入营血,蒙闭清窍,而见舌苔垢腻、神志不清者,可用菖蒲郁金汤,这和热入心包,用安宫、至宝之类清心开窍有所不同。

在临床所见久热不退的患者,常有因湿遏热伏而致者,宜用芳香宣透化湿之品,湿化则热邪得透,不重在清热,而热邪可清。若一见发热便用寒凉之属,则更使热邪郁遏不透,发热缠绵难愈。

3、苦寒燥湿

《内经》指出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但有苦寒和苦温之别。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以燥湿清热的方法,称为苦寒燥湿。

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邪蕴结于胃肠之证,见舌苔厚腻,口苦口粘,胃脘胀闷,不思饮食等症。代表药有*连、*芩、*柏、山栀和秦皮等。

在方剂的应用方面,如湿热蕴结发为痢疾,可用白头翁汤;

湿热内盛,热甚便秘,舌红苔*腻,发为*疸重证者,可用栀子金花汤;

湿温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用*芩滑石汤;

湿热或痰热蕴于胆胃,而见口苦苔*,眩晕泛恶,或心烦失眠者,用*连温胆汤;

湿热下注而见下肢疼痛,甚则成痿者,用二妙丸。

苦寒燥湿和清热利湿相近,常难以截然划分,且往往一个方剂中,既有苦寒燥湿又有清热利湿,如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便是。

它们的区别在于:苦寒燥湿适用于中焦湿热内盛,肠胃症状比较突出,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注于下焦,泌尿系症状比较突出;前者味苦性寒,后者味甘淡而性凉。

再者,必须注意苦寒药和甘寒药的鉴别应用,甘寒适用于有热无湿,或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之证,这和苦寒药用于湿热之证,是大不相同的。

4、苦温燥湿

用性温味苦的药物燥化湿邪的方法称为苦温燥湿,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的方法。

适用于湿邪内盛或寒湿内盛之证,多见舌苔白腻,口粘囗腻,脘腹痞满,倦怠恶食,甚则肢冷怯寒等症。

主要药物有苍术、厚朴、法夏和陈皮等,代表方剂有平胃散;若湿积成痰,或痰湿内盛者,又宜用二陈汤。

湿温病,湿热蕴结或湿重于热者,亦常在清热利湿方中加入一两味苦温燥湿药物,如藿朴夏苓汤中用厚朴、半夏便是例子;

亦有用苦寒燥湿合苦温燥湿以治湿热证者,如二妙丸中,以*柏合苍术治湿热下注之证,便是例子。

脾主湿,中焦病多和湿邪有关,故平胃散便成为调理脾胃的一个常用方剂。

如中焦有湿而见胃脘胀痛痛不适者,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平胃散;

出现泄泻痢疾者,合香连丸,名香连平胃散;

兼有脾虚者,加*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

兼痰湿咳嗽者,合二陈汤,名平陈汤;

湿盛尿少,见泄泻或浮肿者,合五苓散,名胃苓汤;

疟疾寒热往来而湿盛者,合小柴胡汤,名柴平煎;

湿邪或暑湿内盛而呕吐不食者,加藿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等等。

5、淡渗利湿

以甘淡渗利之剂,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称为淡渗利湿,此即《内经》“以淡泄之”之法。

湿邪郁滞在机体之内,主要症状之一便为小便不利,小便通利则湿邪自能排出体外,故《金匮要略》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河间六书》也指出“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淡渗利湿虽然比较地适宜于湿阻下焦,但其他治湿方法往往和淡渗利湿一法配用,它已成为治疗湿邪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

淡渗利湿的代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代表方剂有四苓散,若湿邪停滞而膀胱气化不利者,则以五苓散较为合适;若湿邪停滞而兼阴虚者,则以猪苓汤较为合适。

淡渗利湿的药物多甘淡平和,而清热利湿药多偏于寒凉,这是两者的不同处。

6、清热利湿

湿热停滞于体内,尤其是停滞于下焦,出现小便短赤、灼热作痛,或小便淋涩不畅者,应当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代表药物有白茅根、车前、滑石、竹叶、茵陈蒿、大蓟、小蓟、金钱草、海金砂和木通等,这类药物多味甘淡而偏寒凉,一方面能清热,一方面能利尿。

代表方剂中,如小便短赤,而伴有心烦失眠舌尖红者,可用导赤散;

暑天小便赤涩作痛,可用六一散,湿重者用桂苓甘露饮;

小便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伴有苔*腻,脉数有力者,用八正散,挟有砂石者,再加海金砂、金钱草等,或改用石苇散加味;

小便尿血而淋沥作痛者,用小蓟饮子;

湿热熏蒸发*,而大小便不利者,宜用茵陈蒿汤;

肝经湿热下注,小便淋浊,外阴肿痒,或为白带,宜用龙胆泻肝汤;

湿热蕴于经络,见关节肿痛而热者,清热利湿兼以宣通经络,宜用宣痹汤;

湿热聚于肠间而便血者,又当用赤小豆当归散。

下焦为肝肾所居之地,肝主血,肾主阴,湿热久居下焦,可导致阴血不足,故清热利湿法有时和滋阴养血法合用,这和苦寒燥湿治在中焦,有时配用调理脾胃药物是有所区别的。

7、理气化湿

水湿在人体的代谢,和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若肺气失于通调,脾气不能运行,肾气难以制化,则水湿调节失常,停滞于体内而为病。

其治疗便当用理气的药物调理气机,导滞化湿,以达到气化则湿化,气行则湿行的目的,这在治湿方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代表药物有陈皮、大腹皮、杏仁、蔻仁和郁金等。

在方剂的运用方面,虽然单纯理气化湿的比较少,但在方剂中配用这一方法的例子却是很多的。

如治疗湿温的著名方剂三仁汤,方中杏仁宣通肺气以开上焦,蔻仁醒脾和胃以宣中焦,使气机条达则湿邪易去;

吴鞠通五个加减正气散,用陈皮、大腹皮、杏仁以理气行气;

治疗水湿内盛的五皮饮,方中桑白皮泻肺降气,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行气化滞,是理气化湿作用比较突出的方剂;

上焦肺郁湿阻用的宣痹汤,亦具有宣肺解郁,理气以化湿的作用;

至于用陈皮以理气化湿的二陈汤,则更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

8、益气化湿

气机郁滞不能布津行湿,固然可以导致湿邪为病,气虚而气化无力,脾虚运化失常,也是湿病的常见原因。

此时的治疗便当益气健脾以行湿化湿,这便是益气化湿,或称为健脾化湿,主要药物有*芪、*参、白术和茯苓等。

代表方剂中有防己*芪汤,此方原用以治疗风湿在表的表虚证,主要症状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中用*芪补气化湿,白术健脾利湿,防己祛湿利水。

不仅气虚湿邪在表者可用,就是一般气虚湿重或气虚水肿的病人也可用。如慢性肾炎见气虚者,守方服用,有的可收到肿退肾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

再者还有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此方一方面用*芪、*参、甘草、大枣等益气健脾,另一方面用*柏、泽泻、苍术、白术等清暑化湿。适用于既有发热口苦,苔*腻尿*,又有身倦气短,汗出脉虚的暑湿伤气之证。

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和王孟英治疗暑热伤阴之清暑益气汤自有不同,而王孟英评论李氏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未免太偏。

再如治疗脾虚泄泻的参苓白术散,脾虚带下的完带汤,也都是益气健脾化湿的常用方剂。

9、温阳祛湿

温阳祛湿是用辛温或甘温的药物治疗湿邪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证。

此等证忌用寒凉渗利之品,故《医门法律》指出“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医之罪也”。

温阳祛湿的主要药物有附子、干姜、桂枝、白术等。

代表方剂有《金匮要略》治疗湿盛阳虚的三个附子汤。

如阳虚而湿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汤,主要用桂枝配附子,助表阳而散湿;

阳虚而湿邪在里者,主要用白术配附子,助里阳而燥湿;

表里阳俱虚,湿邪盛者,用甘草附子汤,桂、术、附三药同用,君以甘温的炙甘草,温阳补中而祛湿。

这种根据不同证候而严格挑选药物的手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再者,治疗寒湿着于腰部的肾着汤,方中以甘姜苓术四药相配,也是温阳燥湿的著名方剂。

在*疸病中,由于阳虚寒湿内盛所致的阴*,治用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也属于温阳祛湿的范围。

10、升阳除湿

升阳除湿一法,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强调得比较突出。

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用利湿之法是可行的,但在脾胃久衰,清阳不升的患者则不行:“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

所谓升阳风药是指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等,或再配以*芪。

风药能胜湿,清阳升则湿邪去,为治湿另辟一法。

这种治湿方法,在《脾胃论》中多处可见。

如治疗湿热成痿的除风湿羌活汤,治疗湿热肠澼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泄泻的升阳汤和升阳除湿汤,四方中防风、升麻、柴胡凡三用,都体现了升阳除湿这一方法。

喻嘉言治疗表邪入里所引起的痢疾,用人参败*饮以“逆流挽舟”,还有前已提及的东垣清暑益气汤,都包含有升阳除湿的作用在内。

11、苦辛泄湿

苦辛泄湿是以辛开苦降的药物以宣降湿邪方法,前人所谓“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指的便是此法。

凡湿邪困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见脘腹满闷食少,呕吐恶心,肠鸣便溏或泄泻等症,便当用苦辛泄湿的方法。

一方面用能开能通的辛味药,如生姜、干姜、菖蒲、香豉、郁金之属,宣透湿邪,升清醒脾;

一方面用能泄能降的苦味药,如*连、*芩、厚朴之类,苦以燥湿,和胃降逆。

此外,尚有半夏一药,味辛而善降,能和中燥湿、散结除满,为此法中的常用药。

在杂病中,因湿邪留恋,寒热中阻,升降失调,而见脘腹痞满痛胀,呕吐下利诸症者,半夏泻心汤为常用方。

方中干姜、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连、*芩苦降补脾以建中,而四味药又均具有燥湿之功,此外更配参枣补脾建中,用此法治疗肠胃疾患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在温病中,湿热之邪阻滞中焦,见满闷呕恶诸症,宜用王氏连朴饮。

方中除用半夏外,还用菖蒲、豆豉之辛宣以透湿邪,同时又用*连、厚朴之苦燥湿和胃,为治疗中焦湿温证一常用方。

苦辛泄湿法升中有降,开而能泄,既善治中焦湿热,又能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药味配伍得当的一种治法。

在此法中,最常用的是*连和辛味药的配伍。

如配吴茱萸成左金丸,主治肝胃之气上逆而挟有湿热者;和木香配而成香连丸,主治湿热痢疾;配苏叶成苏连丸,主治妊娠湿热呕吐之证。*连也是其他苦辛泄湿方剂中的主药。

此外,*连配肉桂而成交泰丸,主治心肾不交之失眠。

至于苦辛药的比例,一般为苦多辛少,但也可依据病情而灵活掌握。

12、燥湿化浊

燥湿化浊为针对湿浊在里的一种治疗方法。

所谓湿浊是湿邪的进一步发展,其含义有二。

一为湿邪深结在里,根深蒂固,非一般治湿药所能治愈者;二为湿邪凝聚成形。

其临床表现为面色油垢,或晦滞而黯,腹部胀大,舌苔垢腻,大便深黑污垢,小便混浊不清,或有浊块杂下,或尿中沉淀甚多等。

从这些症状可以看出,这和—般的的湿气或水湿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认为“湿浊即湿气”,未免过于笼统。

在具体的治疗方面,如湿浊随温邪深伏膜原,见壮热恶寒,或寒热往来,舌苔垢膩,胸闷呕恶等,宜用达原饮,除用*芩、知母清热外,选用槟榔、草果、厚朴三味懔悍之品直达病所以化湿浊;湿偏重者,宜用雷氏宣透膜原法。

又如湿浊下注,致小便混浊或如乳泔,宜用萆薢分清饮,方中以萆薢为君以清理湿浊。

再如膀胱湿热内盛,而成赤白浊之证,又宜用《医学心悟》萆解分清饮,用萆解、茯苓、车前子,*柏等清化湿浊。

13、解*燥湿

解*燥湿是针对湿*为患的一种治疗方法。

所谓湿*,可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表现出湿象,同时又有突出的热象火象者,也称之为湿热*。

其症状有舌苔*腻,咽喉痛,小便混浊短赤,并有痛感,前后阴热如火燎,妇女带下粘稠腥臭。

其治疗可用苦寒燥湿的方法,但剂量宜加重,并加上清热解*之品。

第二,湿邪郁于肌肤引起皮肤病者。

如带状疱疹、各种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常出现皮肤起疱、糜烂、渗水、瘙痒等症状,且多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

治疗应以燥湿败*为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清解片、消风散等,代表性的药物有土茯苓、苦参、*柏、苍术、白藓皮、紫荆皮、地肤子等。

此外,除了各种药膏外涂,还可选用蛇床子、明矾、艾叶、*柏、苍术、苦参、防风、百部等煎汤外洗,或熏蒸患部以燥湿解*,祛风杀虫,比单纯用内服药收效更捷。

写在后面

以上治湿十三法,虽各有特点和适应证,均可单独应用,但数法联合应用的例子也不乏其例,以上各法中所举方剂,便往往具有这种作用,我们只是就其主要作用进行归类而已。

再如治疗臌胀属湿热内聚的中满分消丸更是突出例子,方中治湿诸药合用,具有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理气化湿、苦温燥湿和健脾祛湿等多种作用,是治疗臌胀有一定作用的方子。

可见遇到病情比较复杂的病证,数法的联合应用还是必要的。

治湿一法已广泛运用于肝炎、痢疾、肠伤寒、妇科炎症以及皮肤病等的治疗中,他如急腹症、泌尿系感染及结石,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炎、日久不退的发热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病症,运用治湿法而见效的病例都可或多或少地见到,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

这或者也说明以上疾病可能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或者说明治湿药物在不同的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些问题是会得到逐步阐明的。

医案启示---------牙痛耳鸣

今天早上,刚上班就遇到一个复诊病人,薛某,女,78岁。进门就给我说,你那几付中药还真灵,吃完牙就不痛了,耳朵也不响了。今天主要找你再看尿频。

这是前两天看的一个病人,当时进门就捂着腮帮子,说王大夫牙痛的实在受不了,针都打了一个星期了,下火药也吃了一大堆了,除了拉了几次稀粪,还是照样痛,你给开几付中药试试吧。我说好吧。刻诊:人清瞿精神,面略黑,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右略沉弱左弦滑,饮食一般,大便不干,口略干,心烦,耳鸣,有高血压病。辨证肝阴不足虚火上亢,右脉沉弱为吃苦寒药伤气所为。处方:玉女煎(麦地石母牛)加减

麦冬30g生地30g生石膏50g知母15g怀牛膝30g元参30g白芍30g细辛15g生甘草10g三付水煎服日三次。药到病除。

按:此类病临床上很常见,偏热的我一般都是用玉女煎加减,效如桴鼓。这里有个关键药少不的,告诉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就是细辛。这个药属辛温,在大队的甘寒药中具有反佐性质,同时也有温肾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在治疗偏虚寒牙痛时,用八味地*丸加入引火归源的肉桂就能起到速效,去之则不效。同理加细辛一样,所以说细辛也有温肾引火归源的作用。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治疗牙痛的专药。西医药理研究也证明其有麻醉止痛作用。玉女煎加减治牙痛很好使,有时可以当一个专方用。阳明火盛更好用。

医案启示-----产后缺乳

涂某某,女,25岁。产后一周奶水不足,小孩饿的哇蛙乱叫,其婆婆找到我要求开些下奶药。刻诊:该妇中等个,肤白,舌淡苔薄白,脉浮濡,检查乳房不肥大松弛。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辨证为气血不足,阳明胃虚,处方:

生*芪30g当归60g龙眼30g川芎6g赤芍6g熟地60g菟丝子30g白芷30g炮甲珠10g王不留15g皂刺30g砂仁6g三剂水煎服日四次,配合猪蹄煲汤饮用。三天后,乳汁泉涌,小儿饱饮安静。按:此案为气血不足,鉴别之关键为乳房松弛不饱满,临床上还一有种情况与此相反,乳房饱满乳汁不下,为郁滞,治法与此不同,读者勿不辨证而照搬。虚者补之,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外加通乳常规药,俗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常流。菟丝子补肾生精,白芷阳明用药为通乳验方,皂刺加强通透,全方以补为主,兼用通疏,辨证准确,药到病除。

医案启示-------长期腹泻

腹泻一症临床很常见,尤其是慢性的,西医多谓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转治中医亦是疗效参半,所以有的医生就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处理。下面借一例子说明。

唐某,男,45岁,西安南郊东大人,年9月18日就诊。主述慢性腹泻多年,中西治疗多人,一直未有痊愈,甚为苦恼。刻诊:中等个子,面*中带黑,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口苦不渴,饮食正常,就是每天3-4次大便,稀溏粘腻,臭味较大,偶有腹痛,粪便化验排除痢疾,肠镜捡查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证下焦湿热,郁滞肠道。处方: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龙胆草l5g车前子30g木通12g*连15g*芩18g当归50g生地15g泽泻30g柴胡15g生甘草10g白芍50g防风10g陈皮12g玉片15g木香10g五剂水煎服。并告曰:服后前两天可能泻得厉害,过后就会好了。

一周后复诊,病人一进门就说,你的药真灵,正向你说的,服完前两付拉得更厉害,一天五六次,后三天就不拉了,现在一天只便一次,有时两次。你真神了,我过去吃了长时间的补脾益肠丸和四神丸,越吃越重,好多老中医都是开了大量的补益涩肠药,说长期腹泻脾肾阳虚,必须进补,结果没有一点疗效。我说慢性腹泻不一定都是虚证,你以前药用反了,不对证,故无效。后又开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乳香没药七剂,服完病愈。

按:慢性腹泻一证,临床上很常见,中医治疗一定要辨证,分清虚实寒热,切不可一咕脑都认为是虚是寒,大量温补固涩。实际上,还有很多是热是实,或者虚实挟杂。该案就是明例,湿热腹泻,其辨证要点为:舌红,脉实,大便稀臭粘腻。另外长期是温热收涩之药不效也是反证非虚寒肠脱。这一点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医案启示-------胰癌*疸

刘某,男,60岁,陕北宜川县人,年9月,其妹领他来看中医,告之我,其兄已在第四*医大学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现已无法手术,求于中医治疗。刻诊:面*,身*,眼结膜更*,消瘦,纳差,略腹胀有水,大小便尚可,精神不错,健谈(因其家属对其隐瞒病情,仅告之为胆囊炎,且本人又为乡村教师文化人)。舌暗红苔*腻,脉弦滑。令妹要求先解决*疸和腹胀,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周期。我说好吧。出方:茵陈蒿汤十大柴胡汤加减。

茵陈g栀子10g大*15g柴胡45g*芩15g枳实15g白芍30g生半夏30g(先煎)生姜10片

白晒参30g砂仁6g大腹皮15g七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家人电话告之,*疸已退净,腹胀略减。更方小柴胡汤合平胃散,七剂,纳强,腹胀继续减轻。病情区于稳定。后另拟方扶正祛邪方,培补正气,攻邪消癌,又存活三年胰腺癌恶化去世。

按:此病案并非叙说癌症治疗,而是说早期的*疸治疗,坚持有是证用是药,不管它是什么病,只要是证对,就可以用对应的方药,茵陈蒿汤就是治疗*疸的专方,大柴胡汤就是治疗胰腺病的效方。方对证,故效速。这一点我临床多年一直坚持,对证不对病,方随证转,不局限于西医病名,多数疑难重病能达到起死回生或峰回路转。该病案中的生半夏的作用为降逆化痰,消肿治癌特此说明,此为个人一孔之见。

古道瘦马写于·8·22

医案启示------湿热痤疮

栾某,女,30岁,居住西安东郊,经人介绍专程要求治疗痤疮的,说五、六年了,看了好多地方,也吃了几干元的中药还是不行。我说什么痤疮这么难治?患者把前额头发撩起说你看,满额头的小米粒,白色,带小红头,胸背也有,头顶还有一块头癣起白屑已多年。我一看明白了,此种痤疮如果治疗不得法确实难愈。此种痤疮为湿热型,湿重热轻。刻诊:舌质淡苔薄白,脉寸关浮濡,尺不足。心烦易恕,月经偏少,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处方:

麻*10g杏仁10g生薏米50g陈皮15g半夏15g生甘草10g桂枝15g茯苓30g桃仁12g白芍15g鸡血藤30g荆芥10g防风10g白蒺藜30g生首乌30g连翘30g白花蛇舌草30g炒山查30g苍术12g丹参30g七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白色米粒状的痤疮已消失大半,而且头上的一块多年不愈的癣也好了,该女很是兴奋,说效果真快,要求继续服中药,效不更方,续服七剂而愈。

按:此案主方是麻杏薏甘汤+二陈汤+桂枝汤加减,因是湿热证,湿重热轻,故未用大量苦寒清热活血之药,此点很重要,而是紧扣病机,解表祛湿,调和营卫,兼解*,所以收效较快。临床上治疗痤疮一定要分型,针对不同病机用药,切不可一味清热解*,死守一方。有是证用是方,坚持中医的辨证,治疗此类病并不难。

医案启示------怔忡心悸

姚某,女,57岁,医院西医大夫,患怔忡心悸多年久治不愈,中西药并用疗效甚微。慕名前来要求中医治疗,刻诊:面目清瞿,舌瘦质淡红,苔薄白,脉右寸弱,右弦滑,口述:每到晚上易受惊心悸不安,白天除了受惊外(突然出现响声呼喊),一般还好。巳多年,现服西药倍他乐克,维生素B1,谷维素,也曾吃过大量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六味地*丸,及其他老中医汤药很多付,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甚是苦恼。饮食二便倘可,余无其它突出之症,整日慌慌然忐忑不安。我说此证易治耳,即书桂枝龙牡汤+百合生地汤+甘麦大枣汤合方加减:

桂枝15g白芍2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百合30g生地30g浮小麦30g炙甘草30g败龟板15g*连10g玉竹15g炒枣仁30g苦参10g灵磁石30g大枣12枚生姜6片。

因是初诊给三付药先服以观后效。三天后复诊,说很有效,几日来未再犯怔忡心悸,效不更方,续服五剂,停服其它所有药,痊愈。

按:此证乃心血不足,气阴两虚,神无附体。《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桂枝龙牡等汤专治此类病,调和营卫,滋阴和阳,安神抚惊。我多年临床中治疗此类病证,屡用屡效,特别要提出的是其中的生龙骨、生牡蛎是要药,不可缺少,败龟板更是治疗心惊肉跳的专药,非此不可,可以说是点晴之药,也是我多年秘药之一,现也供给同道试之。其余之药皆随证加减,如炒枣仁因亱惊怔忡心悸较明显,心血不足,加之养血安神。

败龟板就是制龟板。

医案启示---------食后即便

平时在临床上看病,经常遇到一些不起眼的小怪症,像小便蹩不住,肠鸣音不停,睡觉打呼噜等等,病不大,挺烦人,一般医生不愿治,病人也觉得小题大做,不知从哪里治?现就针对此类病题,专写个吃完饭就上厕所大便的小证。

贾某,16岁,男。前些日子其爷爷把他领来叫我给用中医调理调理,我说挺棒一个小伙子能有什么病呢?答曰:小孩几年来,一吃完饭就往厕所跑,上吃下拉,人出汗没精神,现已上高中了,记忆力也差。看了好多地方,吃了好多补药也不见好,所以找你来了。我一听是这病,觉得不是什么大病,再说也没有什么主症,此类病书上也没见记载,就推辞说看不看都行。并告之其它方面没有什么问题慢慢就会好的,不用治,老人一听,说不行。现在不治将来考大学就麻烦了。没办法,治吧。从什么病下手呢?老办法,先四诊。

刻诊:小伙子中等个子,带副眼镜,面白,挺文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右沉弱,左浮滑,动则出汗,稍乏困,饭量还可以,就是一吃完饭就要登厕大便,小便正常,自言记忆力差些。余无它证。观此证可辨症状确实太少,真有些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之感。唯一一点突出,右手脉明显沉濡无力,右为气,左为血,能吃,胃不弱,不能存,脾虚,中气不足也。处方理中汤加减:

仙鹤草g干姜30g苍术30g甘草30g煅牡蛎60g防风10g鹿含草30g仙灵脾30g大枣3个。6剂,水煎服,日3服。

一周后复诊,证愈。大便正常,每日清晨一次。已不感到乏困,但汗仍出的厉害。上方去苍术,加炒白术30g,生*芪60g,桂枝汤,七剂,水煎服,服完汗出即愈。

按:此证只所以很快取效治愈,关键在于抓住了脾虚一环,峻补中气,解决了食之即便一证;汗出,抓住脉缓弱一环,调和营卫,桂枝汤,玉屏风,理中汤三位一体,药到病除。这里要说明一点,我平时看病喜欢寒热看舌,虚实看脉。此证就是抓住右手脉弱一点不及其余,果断辨为脾虚,施方用药得愈。

问:寒热看舌,虚实看脉”说的真实在,与我心有戚戚焉。西医叫肠易激综合征,分新久,新病易治,久病要麻烦些。日久脾虚及阳,及肾,王老师用鹿含草、仙灵脾,妙啊。用的量也很足,向您学习!不过个人体会苍术常有促进肠蠕动之效,要是我可能一上来就用炒白术而不会选苍术了。

答:一上来就用炒白术,是对的。我二诊去苍术就有此意。

医案启示---------眼底出血

最近连续看了几例眼底出血的病人,引起了我的注意,看来此病有一定的普遍性。现举一例谈一谈此病的治疗。

王某,76岁,男性。平时除有糜烂性胃炎外,无其它大病,眼晴老花,玻璃体混浊,视力下降。医院陪护老伴时,顺便到眼科捡查了一下眼晴,结果被告知需要求住院治疗,告之眼底静脉炎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很严重,要立即手术。病人和我较熟悉,打电话咨询我怎么办?需不需要住院。我说不需要,中医就可以治疗。

刻诊:身高1.75左右,稍瘦,面略暗,视力昏花不清,耳稍聋,性情急躁,舌微红,苔白,脉弦硬,饮食二便尚可,精神还好。我告之糸动脉硬化引起的眼底出血,中医为肝肾阴虚,肝火上亢引起的。

处方:菊花10g密蒙花6g枸杞15g生蒲*30g

七付开水泡茶喝。

一周后,复诊,眼晴视力好多了,也清凉多了,过去眼晴涩痛也好多了。又续服七剂,到医院做眼底检查,巳无积血,玻璃体仍混浊,系老年退行性眠疾。至此,嘱常饮枸杞蒲*茶,善后。

按:此案病人眼底出血重症,只所以敢承约用中医治疗,乃我多年治疗效果卓著,其中关键用药在于蒲*一味。我早年三十多岁时,曾因眼底静脉炎引起出血,用西药腹蛇抗拴酶静脉推注一周,效果不明显,后参考有关文献,用失笑散一周治愈。后因服用不方便,将此方精简为一味蒲*当茶常饮,活血,降脂,软化血管三位一体,效果非常好。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引起的眼底出血症中,常重用此药组方治疗,一般眼底出血均在半月内吸收痊愈。故不私密介绍给大家分享。

医案启示录------------中消易食

曹某,女,60岁,年5月20日诊,主述:最近一段时间吃完就饿,人消瘦,口干,眠差,略乏。查血糖不高,亦无甲亢,心中甚是恐慌,要求中医给予治疗。查舌红苔净,脉右沉濡,左弦滑,二便正常,余无它症。辨证:木火克土,胃阳虚亢。处方:一贯煎合*连解*汤加减。

生*芪30g当归15g生地30g*连15g*芩30g*柏25g生石膏45g花粉25g玉竹25g生甘草30g竹茹15g麦冬30g北沙参30g五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即愈。已不再喊饿了,口干,睡眠均改善。停药观察一周未犯。

古道瘦马按:此案在西医应称为胃功能亢进症,中医称为中消症。治疗此类症我一般均是用苦寒清热即可治愈,但此案有所又同,兼有木旺伤津,故又用了一贯煎平肝滋阴。临床上在用苦寒药时要注意燥阴,此案已有舌红津伤之迹,故不可一味苦寒清热,死板胶泥。用*芪是我一贯作法,见到在右脉沉濡或浮弱无力,属气虚即用之。此属一孔之见。

此类病人我遇到过很多,一般不是胃酸多,就是胃功能亢进。就如红霉素吃多了,就有这种感觉。不停的饿,不停的要吃,我自己年轻时就经过。还有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总之,中药效果还是不错的。

医案启示---------精子不足

去年曾治一例不孕不育案,现在巳有结果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最近一男婴已安全降世。父母甚喜,特来报喜,邀满月赴喜宴。借此机会,翻出案底,写出此案。

此不孕案为男性原因,找我时并为要求专治不孕,而是治痛风,因其母是我的忠实病号,曾几次向我提出能否帮助治疗一下儿子的病。人已年过四十了,特想要一自己的孩子(已领养一子,现已6岁了),我答之,那就请你儿子来一趟,看看啥原因。

而后该患者来之,告之,是精子成活率太低,不足30%。中西医看了很多地方,一直没有效果,现已经放弃了。要求我给治疗一下痛风。我说可以,刻诊:人白净,1.78左右的个子,很帅,最近检查化验,有痛风,右脚大趾痛,小便略*,大便常年稀溏,腰酸痛,经常乏困,饮食尚可,舌淡苔白水滑,脉浮濡无力,双尺尤沉弱无力。

辨证:脾肾阳虚,水*壅塞。用方真武汤加治疗痛风专方,四十余天治愈。患者大喜,看到中医疗效这么好,信心大增,提出治一下不孕症,我说可以。因有前一段治疗,我对其的身体状况已了解,结合我过去治疗此类病的经验,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

鉴于前一阵治疗服汤药时间太长,病人有些不想喝了,且要工作也不方便。我就开了几种丸药:

左归丸(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枸杞四两,山茱萸肉四两,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菟丝子(制)四两,鹿胶(敲碎,炒珠)四两,龟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必用)。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

右归丸(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方)。

五子愆宗丸(枸杞子g菟丝子(炒)g覆盆子g五味子(蒸)50g车前子(盐炒)g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9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每天一种,交替服用,三个月后,告之,自从服这些药后,人不乏了,腰也不酸困痛了,精神也很充沛。至此,我要求其再化验一次精子成活率,结果达到70%以上,于是我对其说,争取在妻子排卵期进行同房。两月后,患者跑来告之,妻子怀孕了,B超检查已见孕囊着床,喜色溢于颜表。但告之,这两天有点见红,甚恐,怕保不住胎,我说不要害怕,令其服保胎用的猪肾汤,此后,一路平安,直至本文前叙之结果。

按:对于不孕不育证的治疗,凡是偏于肾虚的(除去器质性病变的),不分男女,我一般都是用左右归丸和五子愆宗丸治疗,大量重剂,补肾填精,效果相当好,大多数都可以达到满意结果,怀孕生子。同时,在使用上述药物时,还有个诀窍,也透露给大家吧。这就是药丸要加倍服用,我用的是浓缩丸,且要交替服用,以达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平衡。最好坚持服用3-6个月。

医案启示------------------下肢水肿

前两天想起一案,觉得有一定的典型性,就翻开病案原始记录,稍加整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年7月6日,一男性患者,姓刘,82岁,原大学校办工厂厂长。由其女配同找到我,说父亲最近腿肿的厉害,行动巳有些不方便。前两天找了个中医老大夫看了一下,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你父亲年令这么大,水肿已过膝,没救了。其女儿听后甚是恐慌,老人受了一辈子苦,还没享几天福,就不行了,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且看老人精神尚可,又不甘心坐以待毙,便又通过熟人介绍找到我求治。

刻诊:一米七五以上的个子,人清瞿较瘦,精神挺好,善言。说如果没希望了,就不治了,很是达观。舌质淡白,苔略薄腻,脉沉滑微数。饮食一般,小便略少,大便正常,稍走即累,略有胸闷心悸。双腿自脚至膝已肿胀,一按一个深坑不起。我看老人精神还不错,中医说的有神,就说有治,我们先几付药吃一吃。再说。此症辨为:阳虚水盛,真武汤证;西医心源性水肿。处方:制附子30g茯苓30g苍白术各15g白芍15g高丽参30g车前子30g葶苈子30g干姜15g生姜15g三剂,水煎服,日3次。

三日后复诊,水肿已退到膝盖已下,病人很高兴。效不更方。上方不动,加入丹参15g大腹皮15g坤草30g行气活血,五剂。三诊:双腿水肿巳退至脚踝,走路已感到轻松不太累了。原方又服五剂,仅脚面还有些微肿,中病即止,易方十全大补汤10剂善后至痊愈。

按:此案之所以治疗成功,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思考。1.要正确对待医中谚语,像:“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类,不一定都是死证,如不是心衰严重,神去,都有救治的机会,为医者不可轻下断言。2.经方在治大病时往往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不可轻之,关键在于认证要准,用药要狠。3.治病中要有守有变,即证不变方不变,大病去之七八,邪退正虚就要方随证变。此案前期坚持用真武汤至阴水退,后转十全大补即是此意。后学者不可不知。

医案启示---------手脚肿胀

肿胀一证临床常见,大家并不陌生,诸如心源性腿肿,肾源性脸肿,肝硬化腹水,尿*症身肿,特发性水肿等等,但是单独手脚肿胀可能青年中医学子见的不多。前些日子刚好治了一例,借此说说此症的治疗。

邵某女60岁刻诊:人胖黑,手脚齐腕以下肿如面包,不发亮,舌淡苔薄白,脉沉滑有力,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述之两手肿胀微痛,前医以温补脾肾,利水通络不效。转诊于我,检查双手黑红胀大,压之沉陷,随手起平,双下肢微肿,脚面隆起,按之略有坑陷。冋诊,前一段因故心中略有不快。至此,辨证基本已明:肝气不疏,气滞郁阻。处方:天仙藤散十当归芍药散加减:

天仙藤15g乌药15g香附子15g青陈皮各15g大腹皮15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茯苓15泽泻15g苍术12g薄荷10g生姜10g坤草30g细辛30g鸡血藤30g泽兰15g五剂水煎服。

一周后诊,手脚肿胀消失,手脚面上皱褶突出,基本恢复正常,仅余手部略有疼痛,上方略为更改加入伸筋草威灵仙地龙桑枝,五剂善后,痊愈。

按:此证治疗关键要突出治胀,非肿。因是气郁导致肿胀,不是水停造成肿胀。气不行,则血不利。主要原因在气,气行了,血通了,肿胀也就好了。

此案,复诊时我曾冋患者服药后,尿多否?答曰:不多,正常。这就说明,此肿胀不在水停,不在气化。前医之所以治疗不效,我观其药方是大量活血利水药,辨证不淮,故而不效。从临床上,很多医生都是一见肿胀就是活血利水,不辨病机,死守水停一隅,没有广开思路,取法中医辨因施治。此案之所以辨为气滞血阻,其眼目就在肿胀于按下坑陷随手而起,且表面不发亮;如是水肿则凹陷不起,表面水亮。病因病机不同,用方用药就不同。所以,青年学子要注意这一点的鉴别,辨机施治。

坤草就是益母草。

医案启示------------子时发热

这是我早年的一则医案,距今约二十年了,因印象深刻,治法典型,所以回忆写出。

上个世纪年9月,一日我父亲和我接到讯息,说我的祖母快不行了,要求我们回老家见面,做一告别。接信后我连忙请好假直奔老家。回到老家农村,看到祖母已穿好老衣,躺在床上。

时年83岁。老人一生生育较多,又是一辛勒之人,待人和气,尤其是小辈特亲,我们都很喜欢。看到慈祥的奶奶,即将走完人生,告别人世,心中不免伤悲。此时,我的祖母甚是安祥,躺在床上毫无惧色,静心等待上帝的招唤,此时的症状是每晚子时发烧,饮食这两天已停,二便全无。我的叔父,当地之名医(西医)已治疗一星期有余,并请了同行好友及县上名医,用尽了抗生素,病情并未好转,一致认为年令巳大,应该是回归自然的天限了。故放弃继续治疗,并召集儿女子孙,亲戚朋友准备后事。

此类风俗现象我在早年下乡时,已很熟知。但是做为中医,我观祖母不象是要离世之人,且祖母生前待我甚亲,我和祖母感情笃深,不忍其等死。故请示叔父我能否用中医治一下,叔父听后,感到一惊,说怎么没想到中医?于是鼓励我治治看。

于是,我再次上前,对祖母进行四诊:面安静神祥,清癯,舌瘦苔干厚燥,口气重浊,脉双关深滑有力,寸尺不足,按压少腹有块结,按时触眉,问曰不痛,身不发烫,无汗,近一周大便,每晚子时准时发热,近天明后退烧。我辨证为少阳阳明证,主张用大柴胡汤合调胃承气汤。经叔父同意处方如下:

柴胡30g*芩15g法半夏12g白芍10g枳壳10g酒大*10g(后下)芒硝10g(后下)炙甘草10g二付,水煎服。

当天下午,上县里捡药,晚上天黑时服下第一剂。此时,服药后我忐忑不安,这么大的年令,多人施治不效,我一青年中医竟冒昧上手,真有点后怕,一夜未睡实。因我姑母守夜,第二天一早起,我就上祖母室中探询。姑母告之昨亱解一尿盆大便,先干如小石块,后稀溏,臭气熏天,解后熟睡至今。我听后一颗悬在半空的心才算落地。第二日白天,祖母知饥,要求喝了半碗稀粥,又将上药的第二遍药汁服了一次,当晚即未再烧。

此仲景方之神效,惊得我是目瞪口呆,真服了经方。二付药当时不足3元钱。至此,又停药用粥调理一星期,祖母痊愈,一家人欢喜高兴散去,而后祖母又活了五年而逝。此是后话。

按:此案并无什么出奇之处,如放在一老医之手,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当时我正处在青年时期,辨证施治还未形成风格,尤其是对经方的使用还不是娴熟老道,能取得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对我来说真是极大的鼓舞,从而更坚定了我走经方和汤方辨证的道路。

此案的辨证眼目在于子时定点发热,此类医案我看的比较多,见很多名医都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效。故而,我遇证时,脑子里首先就想到了少阳证柴胡剂。因一周大便未解,腹诊有结块,故又定有阳明证,至此大柴胡汤证就顺水推舟而出,因年令大又想到了调胃承气汤,所以两方合在一起,收到如期效果。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熟知方证条文,并大量记忆名家医案,这样即有抽象规律准则,又有形象具体“”模特”,临床中就会轻车熟路,快捷高效。这也算是我一点告之年轻学子的“捷径秘诀”吧。

跟贴者: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熟知方证条文,并大量记忆名家医案,这样即有抽象规律准则,又有形象具体“”模特”,临床中就会轻车熟路,快捷高效。

学习了

医案启示--------功血漏证

年6月3日初诊,西电公司职工,李秋玲,34岁。主诉: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已二十余天不净,整天沥沥拉拉,量少,色微黑,少腹按压略痛。服功血宁,益母草冲剂不效。特求诊中医。刻诊:略有头晕,面白,声音不大,舌淡,苔薄白,脉沉细,饮食二便一般,余无它证。辩证:气血虚亏,兼有瘀滞。处方:生*芪30g当归30g生地30g霜桑叶30g生地榆30g生贯众30g白头翁30g仙鹤草50g仙灵脾20g仙矛10g巴戟天20g怀山药15g云南白药二瓶配药送服。三剂水煎服。

三日后,复诊。告之,服药后,前两天经血未止,第三天,突然一阵肚痛,陡然阴道下一核桃大一血块,而后,经血嘎然而止。续方:生*芪30g当归15g熟地30g川芎10g白芍20g仙鹤草60g仙矛10g巴戟天24g山萸肉30g怀山药30g太子参20g炙甘草15g鸡血藤20g生姜3片大枣10个五剂

水煎服。善后,痊愈。

此案治疗并无出奇治法。秉承我治疗功血证的一贯效方,用傳青主治老年血崩的效方,加减当归补血汤,并以此为主,青年入加清热凉血之药,中年加入疏肝通瘀之品,老年加入滋补肝肾之味。所要说的一点是,此证为虚中夹实,其要点是,少腹按压又微痛,切记这一点,尤为关键,也是认证的法眼。所以用药中且不可一味光补不活。此案我在补中涩止里,特意加入活血之品云南白药,事实证明,此病服药后下一大血块,经血嘎然而止。证对药准,故愈。

病案启示录---夜间高烧

郭XX男35岁近一周来,感冒发烧,咽喉痛,咳嗽时少量痰,有糖尿病史,医院诊断支原体感柒,注射阿奇霉素一周,基本已不咳嗽,但每晚12点左右仍发烧38.5C,伴有汗出乏力多梦。

刻诊:脉浮濡微数,舌微红有齿印,苔白水滑,食呆,大小便尚可。要求中医重点解决夜间发烧一证,因西医无法退烧。

辨证:阴虚发热。

用方:青蒿鱉甲汤合小柴胡汤加三物*芩汤。

处方:青蒿30g鳖甲15g西洋参15g白薇15g元参30g地骨皮30g柴胡30g*芩50g生地30g苦参10g生甘草10g三剂水煎服。

因病者是熟人,服药第二天就来告之,夜间未再烧,同时说药苦难喝,能否不喝了,我告之是苦参所为,烧刚停还需巩固,后坚持把剩余两付药喝完,夜间高烧未再起。

按:此病例由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达到了一剂知,二剂已之效。充分说明西医无法解决的,中医用好了是能解决的,而且速度之快决不亚于西医。所以,身为中医者一定不要自卑,也不要认为中医只能治慢性病。急性病一样能治。中医不是慢郎中。

此案清热与滋阴并举,因病时已长,体阴虚耗已现,故清热为辅,滋阴为主。柴胡、*芩、苦参、青蒿、白薇清热;鳖甲、生地、元参、西洋参、地骨皮滋阴,甘草调和诸药。因定时发热用小柴胡汤,因虚热用青蒿鱉甲汤,因糖尿病兼瘀热用三物*芩汤,三方均有清虚热滋阴液的作用,集中火力,重复用药,共奏佳效。此法乃学仿唐朝大医孙思邈之思路。此案还有一点要说明,阴虚发热仅从症、时、脉上考虑用方药,舌象不支持,故舍之。在临床上常有此现象,或舍脉取症;或舍舌取症;或舍症取脉;或舍症取舌,要灵活处之,切忌胶柱鼓瑟,死板教条,求全责备,一切以临床取效为是。

病案启示录------感冒半月不愈

前两天治一例感冒半月不愈案,颇令人感叹。我一老战友,男,58岁,患感冒,头痛,颈肩痛,身痛,发烧,鼻塞,咳嗽,胸闷微喘,饮食无味,大小便正常。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舌红苔白腻,脉弦滑微数。半医院先点滴三天不效,继之住院治疗一周多,先是国产抗生素不行,又换成进口抗生素,化了二千多元,仍然无效。头痛,身痛,发烧,咳嗽,痰粘困扰病人不已,痛苦不堪,气急出院,寻求中医治疗。我经过四诊辨证,断为柴胡桂枝汤证。告之,三付药解决问题,老战友一听直摇头,一周解决就行啊,立马请你吃饭。出方:

柴胡30g*芩30g半夏30g*参50g桂枝15g白芍15g羌活12g葛根30g苦参10g

草果3g生甘草6g鱼腥草30g金荞麦15g生姜6片大枣3枚三付水煎服日三次。

三天后病人如约复诊,进门就说中医了不起,真神速。医院花得钱真冤枉,过几天吃饭去。现症是头、身、颈椎巳不痛了,发烧鼻塞亦好了。就是还有轻微咳嗽和痰。于是又开小柴胡汤加鱼腥草、金荞麦、桔梗之药,三付,痊愈。

此案的辨证依据一点都不复杂神秘,简单之极。就是汤方辩证。太少合证。

《伤寒论》.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烦庝,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参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此案我想说几个问题,一是对于外感治疗不要迷信西医,它治不了,中医能治,不要自卑;二是对于外感的治疗我一向是不分型,什么风热、风寒,湿热、虚寒,而是见证发药,桂枝证、柴胡证、白虎汤证、银翘散证、三仁汤证。有是证用是药,这样更直接准确。上案就是这样处理的,方便简捷,效果立现。三是在用成方时可根据兼证略为加减,但不能喧宾夺主。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问:四川名医余国俊在师承实录里也倡用用柴桂汤治感冒久不愈者(说是虚性感冒)甚效。

但不知方中苦参何意?

答:因有夜间发热,所以又取了三物*芩汤。内有苦参。

问:柴胡汤治疗一些很顽固的感冒效果非常好,嗯,仲景方子超级有效,但是LZ你*芩的量会不会太大了,我都不敢用,柴胡可以到24g,*芩10向上就需要思量了。

答:只要不是脾胃虚寒就可以大量用。*芩30--50克没啥问题。

病案启示录----尿口息肉

去年,我治了一个老人,七十岁的老妇人,主证是便秘,一周一次,少腹胀满,十几年了,西医除了予以开塞露外也无什么好办法。只好找中医调理,经过辩证为脾虚津亏,予以补中益气汤:

炙*芪30g当归60g生白术g柴胡6g升麻6g陈皮10g*参15g炙甘草10g大枣10个七剂。

服后大便即通,每日一次。因时间太长,我要求其连续服一个月以便形成习惯。谁知这其间又发生了泌尿感染,小便急、热、涩、痛。我也未详细检查,就在上方中加入一些清热利湿解*的药,几天后就好了。谁知没有几天又犯了,医院去了,化验打针,三天就好了。满以为这回应彻底好了,谁知过了一个星期又犯了,这就引起了我的深思,莫非有其它问题。我就多了一个心眼,没有再开药,医院做个膀胱镜检查。医院一查,是尿道口长了一个一厘米大的息肉,堵在那里,残留尿引起屡屡感染,病人找我来征询意见,我告诉她手术取了它就行了。结果手术后尿路再未发生感染。此案给我的教训是看病一定要认真细致,多思考,多想到几个问题,不要简单化,单向思维,凭经验想当然。

无独有偶,上个月看一个带状疱疹的病人,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但不是我犯的,是前医犯的。看来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该病人,女,62岁,因右胁痛就诊于我,医院看了位中医专家,吃了几付药,不见好转,我翻阅了前医病历看,是用的柴胡疏肝散合一贯煎,没有什么大问题,怎么会无效呢?于是我检查了病人的右胁部,发现表面热痛,无疱疹,不让挨碰。并非肝区内痛,凭我的经验应是带状疱疹,于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一周后痊愈,仅发了三个小痘。

此案说明该病并非什么大病,前医之所以误诊就在于想当然,凭经验,认为是肝气郁结,不通而痛,轻于检查而犯下了误诊之错。对此,我特写此文,希望年轻的中医看病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多想到几个方面,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病案启示录------1.口吐大量清水

年元月21日,初诊。任月琴,甘肃省天水人,42岁。主症:平均每5分钟。就要吐一大口清水,非痰也。兼腰疼。舌淡苔薄白,脉关部浮滑,寸尺沉弱。二便正常,月经偏少,余无恙。在甘肃多处就医无效。专赴西安来我处就诊。

脾主涎。辨证为:脾虚胃寒寒饮上逆兼有肾虚。

处方:制附子15克干姜30克苍白术各25克茯苓30克陈皮15克生半夏25克(先煎)

太子参30克甘草20克仙灵脾30克仙茅10克巴戟天15克杜仲15克砂仁10克焦三仙各6克三付水煎服。

按:附子理中汤+二陈汤+二仙汤

《伤寒论》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二诊:元月25日.口水减少,呕吐轻,腰痛痊愈。余证无变化。五苓散加减。

处方: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45克肉桂15克白术45克制附子10克生半夏25克(先煎)干姜25克陈皮15克太子参30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焦三仙各15克五付水煎服。

三诊:口水正常,痊愈。成药:附子理中丸善后。

问:生半夏为什么要先煎呢?见仲圣所用,麻*先煎去上沫可除心烦,我见先生麻*篇中并无先煎。附子先煎以解其*。半夏只是洗洗则可,似无必要先煎。我临证多用是品,且30克到60克,都是生品,和它药共煎未见任何副作用。

答:为了防止煮不透,故先煎。

病案启示录-------12.胃癌腹痛

前两天经人介绍出诊看了一个胃癌病人,女,42岁,字画作家。胃癌三个月前查出,不愿手术和放化疗,由医院确诊并进行热灌注治疗两次,无法继续出院,请中医治疗。刻诊:人面白晰,较清瘦,一付痛苦不堪面容,双手按腹跪伏床上,舌微红,苔薄干,脉浮濡兼数,不能吃东西,一吃就呕吐,整个脘腹胀痛不能触按,大便三日一次,量少,小便尚可。余无它证。辨证热盛伤阴,胃气不降。处方:

旋覆花15g代赭石30g西洋参15g生半夏30g枳壳12g生*芪30g桂枝15g白芍g

生薏米g麦芽糖50g炙甘草30g生姜6片大枣12个三付水煎服。

按:此病人是一胃癌病人,经西医热灌注治疗,病情急剧发展,无效。先请一中医治疗,完全以西医思维用药,据病人丈夫告之,开了大量蜈蚣全虫马钱子半枝莲蛇舌草莪术白英等具有抗癌效果的中药,七付药吃后,呕恶腹痛更厉害,且每付药药费高达二百多元,无效,于是经人介绍找我。经过四诊,我并没有从治癌入手,而是先从最痛苦症状着手,一是呕,二是痛。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用旋覆代赭汤合*芪建中汤,第二天就收到效果,病人家属电话告之,吃完第一付药脘腹就不痛了,也不吐了。现已能下床做些轻微家务活动,病人全家甚为欣喜。现仍然在治疗中。

此病我的思路是扶正祛邪,服药一两天就见效,并不说明我水平高,也说明不了胃癌的有效控制。我只想通过此案想说一个问题,在治疗癌证这类重急症病时,仍然要坚持中医辨证,按证用方施药,切忌按西医思维用药,罗列堆切一大堆,西医药理分析试验出来所谓的特效药。不按中医理论出牌,必然无效,前中医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在这里。且在病人较虚时,一定要扶正,也就是要先留人后治病,这是个大原则。临床上违反这个原则,病人十有八九要死,这个我见得多了,所以在治疗癌症这类病人时,我一般都是坚持这个原则,取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病人存活率也是较高的。等病人正气上来,再适时攻伐,实际上正气的恢复,有很多病人的肿瘤也有很大的收敛改观,甚止还有个别人的癌症得到治愈,这也是我临床时常见到的。借此案谈一点自己认识,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分析讨论。

跟贴人passenger00:我的临床临床经验,版主思路很好,我在临床上治疗癌症时,对于经过放话疗的,一般先是扶正,因为此类患者都是要长期服药的,我觉得守方很重要,我擅长乳腺癌,肠癌,肺癌,希望和大家一同学习

答:此法可效。

医案启示------14.无欲纳差

郭某某男17岁学生。因长期食欲不振,人消瘦无力,记忆力减退,又面临高考,其母甚是着急,带领他来看中医。

刻诊:人瘦削皮包骨,眼窝深凹,面色无华,精神不集中,舌淡苔薄白,脉沉濡细无力。据其母述之,性格内向,不活泼,喜静不喜动,上午易瞌睡,头晕,乏困,见饭不想吃,也吃不多,无胀酦痛现象,二便基本正常。辨证为:脾胃虚羸,气血亏损。开胃汤合八珍汤:

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2g生甘草10g太了参15g白术15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九地30g砂仁6g炒谷麦芽各30g神曲15g炒山楂12g莪术6g生*茋30g生姜6片大枣6个十付水煎服日三次。

告之病人,吃完此10付药定会好转,能吃能睡。我信心十足,想当然小毛病好治。谁知半月后,其母从外地打王主任孩子吃了药不行,还是不吃饭,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你再给想想办法。一听此言,实出我意料之外,我说你带他再来一趟,我好好看看。

第二天,其母子如约而至。我经过四诊,症状基本如前,无大变化。思之上药怎么能纹丝不见效呢?补中兼消,于法于方都不错。再问,吃饭香不香,想吃哪些食物。答之: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想吃,吃一点也不胀不痛。听后,沉思片刻,突然醒悟,此乃肝郁无欲证。前诊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以一般食欲不振对待,故无效。于是改弦易张,以疏肝醒脾处之。霍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10g半夏曲苍术陈皮厚朴各12g藿香15g佩兰15g石菖蒲15g太子参30g甘草10g麻*6g细辛3g砂仁6g冰片0.5g七付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见效,已想吃东西了。效不更方,又连服十剂,饮食正常,头昏无力逐渐消失。三月后追访,已愈,小伙子能食康健。

按:此案治疗一波三折,关键在于一诊识证有误。此案不是一般的脾虚纳呆之证,是一个少见的脾虚不醒证。病人性格内向,不活泼,易于肝郁,长此又影响脾胃消化,两者互为影响,导致饮食无欲。其鉴别要点在于,对各种美味不感兴趣,吃之可以,不吃亦行,且吃后无饱胀感,这说明其病不在脾胃,而在脑。条件反射出现障碍,这时治脾胃是本末倒置,差之干里,故一诊无效。二诊找到病根,以调脑醒脾为主,芳香开窍,重建反射,即见效果。此种病人我曾治过多例,均用此法收效,望各位同道注意鉴别治之。

医案启示------15.气虚头痛

杨某女52岁,右边头痛三月有余,乏困无力,血糖高,脂肪肝,低血压BP70/40mg,舌淡苔白薄,脉沉弱无力,前医以川芎茶调散为主加减不效,又用散偏汤加大量蜈蚣全虫亦无效,黔驴技穷,无技可使,患者转投于我处,寻求治疗。我辨为气虚头痛,处能补中益气汤合三仙汤加减:

生*芪60g山药30g苍术12g元参15g柴胡10g升麻6g当归15g仙鹤草60g仙矛10g仙灵脾15g炒山楂15g陈皮15g生草10g川芎10g鸡血藤30g干姜10g茯苓25g白芍30g七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二诊,患者说喝前三付无动静,头痛照旧,从第四付后头痛嘎然而止,乏困亦好转。病人说真服气了,折腾了几个月的头痛,你几付药就解决了。现请你继续治疗糖尿病和脂肪肝。

按:此病治疗起来并不难,为什么前医治疗不效而我效,我认为并不是我高明,而是前医忽略了病机,仅从专病入手,寻专方专药而去,未针对病机,故无效。此病人,脉沉弱无力,舌淡苔白,血压偏底,乏困无力,明显的气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还要用攻法,活血祛瘀,进一步耗伤气血,肯定不效,只能加重。相反针对病机,选方用药治疗,一箭中的,即取速效。此案,补中益气汤升阳益气,三仙汤解困,山药、元参、苍术、*芪照顾血糖此乃名医施今墨先生经验,川芎白芍解痉缓急,标本兼顾,故取效。

古道瘦马写于·9·20

医案启示-----16.高血压案

*某,男,55岁,新疆乌鲁木齐人,高血压合并眼底出血,来西安计划做眼底手术,后经女儿劝阻,先看中医不效再手术,听之(该女在西安工作,我曾为治疗过严重痤疮,痊愈,故笃信中医)。刻诊: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睡眠差,腰腿酸软无力,饮食二便尚可,BP:/mg。舌暗红苔白,脉滑实有力,双尺略显不足。诊断:高血压动脉硬化,中医辨为:肝阳上亢,脉络溢血。处方:

白蒺力30g勾丁30g菊花30g白芍30g生蒲*30g(包)五灵脂25g丹参30g茺慰子25g川芎10g怀牛膝25g元参5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g豨莶草30g炒杜仲30g仙灵脾30g合欢皮25g。十剂水煎服日三次。

二诊,血压降为/mg,头晕好转,视力模糊减轻,但增便溏,上方加干姜,带药返疆,续服二十剂,血压BP:/85mg,视力也恢复正常,睡觉舒服,人走路上楼有劲,头不晕,耳不鸣。问还再服否,答曰:再服十剂巩固。

按:此案,白蒺力、勾丁、菊花平肝清热,蒲*、五灵脂(失笑散)川芎、茺慰子、丹参活血祛瘀,元参、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豨莶草、炒杜仲、仙灵脾调补阴阳,干姜护脾,因元参,菊花等药偏凉,且巳见便溏,白蒺力、合欢皮,为一药对,专治门静脉肿大和脾肿大,具有很强的软化血管的作用,同时还有安神作用,是我从已故名医祝谌予处学的。总之,该方集平肝清热,活血散瘀,调补肝肾于一体,标本兼治,药中病的,故收效颇著,病人不但避免了手术,而且还将血压恢复到正常。可见,中医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妥当,对一些疑难重症还是不错的。此案中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我在治疗眼底出血一症时,对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等病造成时,一律用失笑散加茺慰子,此乃我的经验,临床效果显著,读者从该案中即可见之。

医案启示-----17.泌尿感染

马某,女,38岁。十天前,少腹急痛,小便热痛涩少,经捡查化验排除尿结石诸病,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抗生素输液治疗一周(具体用何药不详),症状未有改善,寻求中医治疗。刻诊:除上述症状外,患者特别告诉我:少腹胀急,小便热痛,观舌质红苔白,按脉弦滑实,大便不干,月经稀少,白带不多,心烦急躁。辨证肝经湿热,属中医热淋证范围。处方:

柴胡12g枳壳15g白芍60g生甘草15g红藤30g白头翁50g*柏15g苍术10g生薏米50g怀牛膝30g乌药15g当归10g浙贝15g苦参10g五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告之,服了三副药各种症状已消失,仅留少腹隐痛,五副药吃完现已不痛了。很是高兴,说早知中医治疗这么快,又省钱,不如不看西医先吃中药了,我一笑了之。

按:此案秉成我一贯治疗泌尿系感染专方:四妙散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外,不同之处为两点,一是少腹急痛用红藤和白芍;二是用大量的白头翁。此案有一点提示,小便热痛,实出一个“热”字。《伤寒论》中指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大家不要认为此方仅为治痢疾,小便热利一样治,病机相同,关键是抓住一个“热”字。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体会到,白头翁治小便发热是个专药,只要是小便发热,大量使用,收效颇速。同道不妨临床一验自知,其它用方施药无啥新意,故免解。

医案启示-----18.儿童尿床

刘某某,ll岁,男,西安某校学生。年10月5日,其母领其到我处,要求给予治疗孩子半夜尿床一病。刻诊:男孩肥胖,面白,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食量大,少运动,乏困无力,二便正常。近三个多月半夜开始遗尿,求治多人不效。脾肾阳虚,水饮潴留。处方:

茯苓25g干姜15g炙甘草5g白术25g桑螵蛸25g益智仁30g麻*10g杏仁10g仙灵脾30g补骨脂15g仙矛10g巴戟天15g金樱子15g生*芪30g韭子30g六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痊愈,母子甚为高兴。要求继续治疗肥胖症。

按:此案用的是肾着汤合二仙汤加减,用肾着汤治疗遗尿是从胡希恕老中医处学的。胡老wen革中曾用此方治愈一例女红卫兵,我看完此医话,印象深刻,故今用之。其余之药皆补肾固脬也。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益智仁的用量,不要小于30克,这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的经验,也是我体会多年的经验。诸位不可忽略轻之。其次,麻*这味药,也是很关键的,现代药理分析指出,具有兴奋神经,专治小儿遗尿。再次,小儿遗尿有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之分,切不可一味照搬,此案偏寒偏虚,故出是药,药证相符,所以取效甚速。

医案启示---------阳痿不振

关某男40岁。新婚不久,阳事不举,用了不少补肾壮阳的药,越补越痿,心情郁闷,焦急烦躁,托朋友找到我处,要求中医治疗。刻诊:人一米七五左右,面略黑红,稍胖,舌红苔腻,脉弦滑,饮食正常,小便略*,大便溏泻。自述,新婚不长时间,出现房事不振,阳瘘疲弱,要求赶快解决这个大事,年令大了想要孩子。辨证:湿热下注,脉阻阴瘘。处方:四逆散合甘露消*丹加减。

柴胡15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10g霍香10g白蔻10g石菖蒲12g滑石30g茵陈30g木通10g*苓30g连翘45g浙贝30g薄荷10g射干12g晚蚕砂30g七煎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舌淡红,苔已不腻,脉滑软。余证变化不大,效不更方,续付七剂。

三诊,舌淡红,苔正常,出现晨勃,好现象,上方调整,四逆散加减:

柴胡15g枳克12g白芍15g甘草10g蜈蚣2条生水蛭10g当归15g阳起石60g仙灵脾30g枸杞30g七剂水煎服。

四诊,一进门就报告,已能挺起,问能否同房?我说不着急,再吃完这七剂药,就可以了。一周后电告,房事巳正常,停药,追访痊愈。

按:阳痿一证,司空见惯的是西医伟哥,中医壮阳。以这种思路治病,虽说能误打误撞上,但疗效不高。中医治病一定要抓住病机,有针对性才能取效。此案是湿热下注,厥阴陏滞,故取四逆散疏肝理气,甘露消*丹清热利湿,病因一除,肝肾阴虚显现,再调补阴阴,即收速效。在此要说的是,中医治病一定抓住病机,去解决矛盾,不要不做分析,一见阳痿就大剂温补,犯实实之戒。阳痿一证,临床上,老年多虚,青年多实,很常见,所以要多动脑,以证为准,施方用药,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验案分享

患者女性现年30岁。近5日来患胃胀,顶气,咽喉不适。自感不消化。食欲差。时有口干口苦,无反酸,无胃疼,体质肥胖。大便一日一次不干不稀。小便稍*。睡眠正常,血压正常

?杏仁1薏苡仁3豆蔻2厚朴2姜半夏2滑石3通草1霍香2佩兰2大腹皮2槟榔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