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院郭晓钟教授嗜酸性胰腺炎的诊
TUhjnbcbe - 2021/7/2 14:04:00

嗜酸性胰腺炎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局限或弥漫浸润胰腺为特点的较为少见的慢性胰腺炎症疾病,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胰腺癌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疾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晓钟教授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期间总结报告了嗜酸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

建议在wifi下观看视频

专家简介

郭晓钟教授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消化病学会侯任胰腺学组组长、整合协作组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

发病特点

嗜酸性胰腺炎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7.22±17.44岁。另外,在一些文献中也有动物患该病的报道,例如马原线虫感染后的马、犬弓蛔线虫感染后的狗、注入纯化蝎*的小鼠、伴发T细胞淋巴瘤的马和伴发霍奇金病的雪貂。

病因与发病机制

嗜酸性胰腺炎的病因较为多样,牛奶过敏、寄生虫感染、肿瘤、药物(如卡马西平)的高敏感性、*素注射等被认为是该病的潜在病因。

嗜酸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清楚,以下几方面提示可能与机体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特点

嗜酸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腹痛和阻塞性*疸,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60%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间歇或持续性升高,同时伴有免疫球蛋白IgE升高。出现阻塞性*疸患者多有血胆红素渐进性升高和其他肝功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约65%患者出现胰腺肿块样增大伴水肿,有2例患者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可发现胰管全部或局部狭窄,局部狭窄相邻处可见胰管扩张。另外有7例患者出现胆管狭窄。

组织病理学特点表现为,弥漫性胰管、腺泡和间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发嗜酸性动静脉炎;浸润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若伴有胰腺假性囊肿,囊肿内可见高密度的嗜酸性粒细胞。

并发症

嗜酸性胰腺炎主要的合并症包括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哮喘、皮肤过敏等,以前两者更为多见。

诊断标准

嗜酸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①排除药源性胰腺炎及寄生虫性胰腺炎;

②出现上述临床特征及合并症;

③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

④行糖皮质激素诊断性治疗,短时间内胰腺肿块缩小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鉴别诊断

嗜酸性胰腺炎主要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包括胰腺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等。

1、胰腺癌

嗜酸性胰腺炎因其类似的临床症状和胰腺肿块样增大等影像学表现很容易误诊为胰腺癌并行手术治疗。可通过以下几方面鉴别:

①手术活检

②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

③ERCP检查结果的区别

④是否有过敏和哮喘病史

⑤IgE是否升高

⑥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

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3、酒精性胰腺炎

多有大量饮酒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幅度较小、局部浸润密度不高。

治疗

在治疗方面,除胰腺炎常规治疗外,推荐加用糖皮质激素,国外多采取口服泼尼松片40mg/d,2-3个月后胰腺肿块样增大和血管浸润可消失;胰管和(或)胆管狭窄时,可经ERCP入支架引流,疗程结束后狭窄多可完全恢复正常。

小结

嗜酸性胰腺炎一般预后良好。从已报道的病例来看,无论是行手术治疗还是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均可治愈,长期随访未见复发和癌变。胰腺导管和胆管狭窄影像学上多可恢复正常;可能出现轻度血糖增高,经药物治疗可控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郭晓钟教授嗜酸性胰腺炎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