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日12:00-13:30,医院胰腺肿瘤MDT团队(胰腺外科、肿瘤内科、肝外科、放疗科、介入科、病理科、内镜中心、放射科、核医学科等10个科室共14名教授共同参与)在15号楼3楼多功能厅开展第82期MDT研讨会。
本次MDT门诊,共有11例病例,现选择其中2例进行相应报道。
病例1患者男性,77岁,3月前发现胰头占位。-01-28患者因背部不适来我院检查,腹部CT提示胰头钩突部有一低密度灶,考虑浆液性囊腺瘤可能。-02-12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示:胰腺头部囊性肿瘤(分支胰管型IPMN可能),大小31.4mm×20.5mm。-04-12患者再次在我院复查,MRI提示胰头IPMN。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年行支架植入后服用阿司匹林抗凝。目前患者食纳一般,睡眠可,二便正常。
影像科姚秀忠教授阅我院影像学资料后认为:-01-28患者CT提示胰头钩突可见最大截面积为2.7×2.2cm的低密度灶,形态欠规则。-04-12MRI提示胰头部可见一截面积为3.3×2.1cm的异常信号影,未见明显强化,边界可,与主胰管未相同,考虑分支胰管型IPMN可能。
胰腺外科吴文川教授认为:患者肿瘤标志物CA值为13.91U/mL,未见明显升高,目前尚无恶性肿瘤的证据,可否行肿瘤穿刺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内镜中心张轶群教授认为:患者曾行支架植入,目前一直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内镜下穿刺后出血风险较大,不建议进行穿刺诊断。
胰腺外科许雪峰教授认为:患者目前肿瘤直径约为3cm,仅达到相对手术指证,并且结合-02-12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考虑肿瘤无明显增大,可否仅进行密切随访以观察病情变化。
胰腺外科楼文晖教授认为:患者年龄偏大,目前一直行抗凝治疗同时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手术风险较大。并且目前尚无绝对指证,综合考虑建议患者随访观察。经过讨论后专家一致认为:建议建议患者密切随访。
病例2患者女性,59岁,肝MT术后6年,腹泻1年余。患者年因肝脏多发肿块在我院行“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术”。-01开始出现腹泻、腹痛,夜间大便失禁伴乏力。-06-05我院MRI提示肝右叶多发肿块,考虑肝脏多发MT。病理穿刺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G2期。年7月行长效生长抑素治疗,腹泻好转。-02-01开始行2周期化疗,因呕吐、疼痛停用化疗药物。-03-29查肿瘤标志物CA:64.9U/ml;CEA:8.5ug/L;NSE:17.8ng/ml。患者患糖尿病20年余,血糖控制可;高血压27年余,血压控制可。目前患者食纳可,睡眠一般,二便基本正常。影像科姚秀忠教授阅我院影像学资料后认为:年12月上腹部MRI示肝右叶多发MT,与-06-05片比较部分肿块增大,部分肿块减小。-04-19MRI示肝右叶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是团块状异常信号,肿块不均匀或环形强化。肝包膜下可见一囊性灶,大小约8.5×6.5cm,壁较厚,考虑胆汁瘤可能,不排除肿瘤液化坏死。
肝外科*成教授认为:患者目前一直未找出肝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原发灶,考虑肝脏原发的内分泌肿瘤。患者胆管未见感染,考虑继发胆汁瘤可能性不大,倾向考虑为化疗后肿瘤液化坏死。
胰腺外科戎叶飞教授认为:根据患者的资料判断,囊性灶也有可能为局部积液,可否行内引流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
内镜中心张轶群教授认为:该患者可行外引流穿刺治疗,然后根据穿刺液判断该囊性灶的性质,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因不排除胆汁瘤可能,故不建议行内引流治疗,以防大量胆汁入胃后对胃造成刺激。
胰腺外科楼文晖教授认为:患者囊性灶倾向考虑为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导致肿瘤大量液化坏死。可以先行包膜下囊性灶穿刺活检,确定囊液的性质后在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经过讨论后专家一致认为:建议患者行肝左叶包膜下囊性灶穿刺活检。
经过1个半小时激烈讨论,第82期MDT研讨会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结束了,感谢与会的诸位教授与护理部的各位同仁,以及患者们的支持。医院胰腺团队将不断努力,优化方案与思路,引进新技术,秉承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不断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治方案。
--------------------------------------------------------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中山胰腺肿瘤中心”或扫描最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