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人拿到胃镜单一看“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就很担心,跑去问一声,是不是肿瘤啊,要不要切掉啊。今天就来科普一下,那些“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1
胃壁有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一般而言,我们胃镜下所见的只能见到胃最上层的一面,即黏膜层,我们所知道的胃息肉、胃糜烂、溃疡,都可以在内镜下肉眼直视病灶。而黏膜下病变,内镜下所见黏膜层基本光滑如常,即受累病灶可能来源于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甚至胃腔外。
2
那胃粘膜下隆起病变就是肿瘤了吗?不一定。他有可能是其他情况:
1、囊性包块或血管。这种情况一般为血管瘤、囊肿等等,多属于良性病变,可定期观察,一般不需要处理。
2、肿块。大小不定,性质多为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瘤、异位胰腺等等,一般需要超声内镜/CT等检查辅助诊断,但其性质及良恶性需要病理来确诊,而常规胃镜检查所见为黏膜层,对于粘膜下肿物,内镜下直接取病理一般无意义。所以肿物切除后术后病理才能确诊。
3、腔外器官压迫。常见可能为脾脏,或腹腔其它部位的肿瘤,比如胰腺的囊肿、胆囊肿瘤等等。B超/CT/超声内镜检查有利于鉴别。
图一为内镜下所见,图二为超声内镜,图三、四为病理图片
3
胃粘膜下肿物要不要处理呢?
通俗讲,脂肪瘤、血管瘤、腔外器官的压迫、脂粘膜下囊肿一般为良性病变,可以定期复查,可暂不行手术治疗,另外,一些小于一公分的、考虑可能是间质瘤、平滑肌瘤的,也可以暂时不手术,定期复查,如有增长速度快或恶变倾向者,需及时处理。
4
胃黏膜下肿物处理需要开刀吗?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肿瘤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等内镜下微创技术愈发成熟,成功的代替了部分外科手术治疗,减少病患的创伤及痛苦。但术后需注意病理结果,如发现恶性病变,切缘不干净,必要时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或化疗治疗。
内容及图片参考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医院消化内科在林昱科主任带领下已成功开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肿瘤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等内镜下微创技术,如有需要,可至我院消化内科咨询。
个人简介:林昱,医院内七科及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曾在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进修,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多篇,1项填补揭阳空白。
擅长: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消化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擅长胃、肠镜检查诊断及各种内镜下治疗。
出诊地点:周二、周四上午门诊楼2楼5号诊室
其他时间在新住院大楼四楼内七科(消化内科)
联系方式:
更多科普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