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射频消融术
TUhjnbcbe - 2021/5/11 11:22:00
射频消融术

锁定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刘启明(主任医师)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脏射频消融术(catheterradiofrequencyablation)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目录

1手术简介

2手术适应证

3术前注意事项

4手术方式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

?患者感受

?成功率

?手术并发症

5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简介

心脏射频消融术(catheterradiofrequencyablation)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经导管向心腔内导入的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在1-3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基本设备包括X光机、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1]

手术适应证

一、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室间存在着先天性“旁路”,导管射频将旁路“切断”,心动过速或预激波将不再存在。

二、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房室结形成“双径路”,电流在适宜条件下,在两条径路形成的折返环快速运行,引起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慢径,只保留快径,心动过速就不再具备发作条件。

三、心房扑动(房扑):房扑是心房存在大环路,电流在环路上不停地转圈,心房跳动-次/分,心室一般在次/分;导管射频可以破坏环路,造成双向电流阻滞,从而根治房扑。

四、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是左心房或右心房的某一局部有异常快速发放电流的“兴奋点”或者在心房内有小折返运动;电生理检查标测到异位“兴奋点”或折返环,进行消融得到根治。

五、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主要用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单源性的频发室早;常常由于心室“兴奋灶”引起;标测到异位兴奋灶消融,室早即可消失。

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包括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和疤痕性室速等。特发性室速常见于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人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发生是由在右或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上的一个“兴奋灶”快速发放电流,导致心动过速。通过导管找到“兴奋灶”,发放射频电流消融,室速可以治愈。束支折返性室速和疤痕性室速多见于扩心病、冠心病和先心病外科手术后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人发作时可以出现晕厥、抽搐,往往需紧急抢救。束支折返性室速是电流在心脏的左、右传导束支及左、右心室之间折返环路(“转圈”),导管电极找到并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疤痕性室速是由于心脏纤维疤痕组织间的存活心肌细胞产生的折返环路,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心动过速同样得到根治。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室速而不能根治心脏病;消融不成功或室速发作有生命危险时,需植入心脏埋藏式除颤器(ICD)预防猝死。

七、心房颤动(房颤):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房颤的触发是因为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上的“心肌袖”发放快速电冲动,另外房颤的持续与心房自身重构也有关。采用导管电极在环肺静脉口消融,形成大静脉与心房的“电隔离”,或加上在心房内的某些线形消融,可以达到根治房颤目的。[2][3]

术前注意事项

一、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一般需要住院进行,需要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和血液化验等)。

二、饮食注意事项:手术前6-8小时内不要进食进饮。

三、告诉医生所用药物的名字和剂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前3-5天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

四、告诉医生对药物过敏情况。

手术方式注意事项

小儿具有血管细、心脏小等特征,实施射频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慎重选择。对于3岁以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尽量先采取药物治疗,3岁以上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对于早搏等心律失常,药物不能缩短病程,只是缓解症状,药物治疗要高度警惕其*副作用;只有当心动过速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身体发育时才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适合情况下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操作过程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是在一个有特殊设备的手术间进行(称为导管室)。导管室工作人员通常包括电生理医生、助手、护士和技师。患者躺在X光检查床上,医务人员会将各种监测装置与患者身体连接,并将您身体用无菌单盖住,医务人员穿戴上无菌手术衣和手套。

首先导管插入部位(腹股沟、手臂、肩膀或颈部)的皮肤消*,局麻药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穿刺针穿刺静脉/动脉血管,电生理检查导管通过血管插入心腔;心脏电生理检查所用的电极导管长而可弯的导管,能将电信号传入和传出心脏。电极导管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并发放微弱的电刺激来刺激心脏,以便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动过速诊断;然后医生通过导管找到心脏异常电活动的确切部位(此过程称为“标测”),再通过消融仪发送射频电流消融治疗,从而根治心动过速。

患者感受

整个过程患者一般处于清醒状态,有时医生会用镇静剂来缓解患者紧张,患者会全程监护;电生理检查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导管行进于血管和心腔时患者不会有感觉;检查时医生可能会用微弱的电流刺激心脏,患者不会感觉到这些电脉冲,往往会诱发出心动过速,感觉和以前发作时一样(可能有头晕、目眩、心悸、胸痛或气短等),告知医生即可;这些操作风险很小,相对而言很安全。

成功率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一次射频消融成功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房速、房扑、室早、特发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目前房颤的消融成功率阵发性房颤达到80~90%,持续性和慢性房颤也可达到60~80%,再次消融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

手术并发症

血管穿刺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血肿、感染、气胸、血栓形成、栓塞等,导管操作并发症包括主动脉瓣返流、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放电消融并发症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等。[2][3]

术后注意事项

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须按照医嘱卧床静养,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小时,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8-12小时,并患肢制动(限制不动),注意观察是否出血;

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饮食;

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片等检查;

如果术后心动过速再次发作的感觉,但并未真正发作,无要紧张勿需特殊治疗;

术后一般1周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出院后如有复发,应及时就近记录心电图,并与手术医生取得联系,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射频消融术后需要抗凝治疗,一般需要1-3个月的抗凝药物,具体视患者的心律、年龄和全身情况而定。其他辅助药物的应用主要房颤消融术后使用胺碘酮,遵照医嘱服用,才能达到期望疗效。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老狼癌图腾官方账号

肺癌患者还有射频消融(RFA)治疗可以选择

肺癌是人类因肿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城市中已位居第一。病理上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主,约占85%。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在中晚期,而且60~80%的肺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同时,肺脏是实体肿瘤第二位易转移的器官,紧跟在肝转移瘤之后。外...

-02-

老狼癌图腾官方账号

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肝脏肿瘤

肿瘤的热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引导技术,运用加热的方法,直接作用于局灶性实体肿瘤(单个或多个),根除或毁坏肿瘤组织的治疗方法。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3种。经皮超声介入因其简便、无创、费用低是消融治疗最常用的影像引导技术。常用的...

-02-

老狼癌图腾官方账号

超声引导下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治疗

超声引导下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近年来,随着影像学以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技术的发展,一系列肿瘤原位灭活治疗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冷冻治疗、激光、微波、高强度聚焦超声、射频、经皮穿刺酒精等化学物质注射组织灭活。这一类技术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肿瘤组织在体内发生坏死,从而达到治疗...

-02-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data-linktype="2"name="refIndex_1_"style="color:rgb(,,);width:15px;height:14px;overflow:hidden;background:url("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估计现全球房颤总人口已达到3万以上,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已超过万。目前房颤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导管射频消融术,而房颤消融之后仍有早期复发(ERAF),并与术后的长期复发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减少房颤的复发率对于维持窦律及病人的长期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房颤消融之后早期复发房颤的机制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急性期的心肌可见凝固性坏死,间质出血和水肿,其次是炎症细胞的渗出。因此,消融后氧化损伤和炎症均会增加,与ERAF的发生可能性成正相关性。

??目前,房颤的主要消融术式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ERAF的发生与导管消融后传导的恢复及心肌的复活有关。

??此外,消融会造成心肌的坏死、水肿、出血等,这些会导致心房内心肌电位的不同步,其与ERAF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2、房颤消融之后早期复发房颤的药物治疗


  RAF的发生与心肌细胞的水肿、复活及炎症反应均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通过机制的改良、给予药物降低患者的消融损伤及炎症可能会降低ERAF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以及抗氧化应激等不依赖于降脂的药理作用,可分别抑制上述重构过程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预防房颤基质的形成,消融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炎症。

??房颤消融成功后心脏结构及电活动重塑的逆转及心功能的改善是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应用胺碘酮可有效降低ERAF,改善远期预后;ACEI和ARB可减少房颤发生和复发。

??皮质类固醇是一种有效的抗炎剂,可以影响许多炎症反应的成分,因此,可用于预防术后房颤复发,Sood等的研究发现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剂量的改变与术后发生ERAF的几率有关。Iskandar等发现,口服皮质类固醇对降低某些细胞因子有显着的作用,从而降低ERAF。消融后90天内短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Ⅰ或Ⅲ类)可降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给予秋水仙碱可有效降低术后CRP、IL-6,并明显降低ERAF。

结论


  房颤消融后早期复发,可高度提示晚期复发。早期复发与消融后引起的心脏损伤、炎症等有关,适当应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皮质醇激素、秋水仙碱可有效降低心脏的炎症、抗氧化应激等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早期复发率,改善预后,从而使病人更好地获益。

射频消融术:把癌细胞像鸡蛋一样煮熟

在今天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老吴在确诊肺癌后,深知自己不耐受传统治疗手段,央求医生使用便捷点的治疗方法,不希望自己治疗的太痛苦,医生最终选择了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吴的肺癌。

射频消融,到底是什么?它怎么治疗肺癌的?其实,通俗点讲,射频消融就是把肿瘤细胞像加热鸡蛋一样煮熟,使肿瘤细胞失去活性,是通过加热杀死癌细胞的手段。

射频消融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在年,陈润芬和李庚山等中国专家就已经分别报道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经验。直到年,医生们才将射频消融应用于肝脏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

1

为92%的早期患者争取至少两年的生存时间

根据一项发表于《柳叶刀》上的研究,对于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经过射频消融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3%,其中Ⅰ期非小细胞肺癌2年生存率高达92%—意味着射频消融为超过90%的患者争取了至少两年的生存时间。

iraki等的研究显示,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后:

1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2%

2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63%

3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63%

平均生存时间42个月

1年的总生存率为90%

2年的总生存率为%

3年的总生存率为84%

射频消融术也有用于肺癌晚期的案例,Pennathur等报道46例晚期的原发性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2年生存率50%。

既然射频消融技术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医生怎么也不给我推荐这个种治疗?究其原因其实就是适不适合、需不需要的问题。

2

哪些患者适合用射频消融术

1.治愈性消融(curativeablation)

是指通过射频消融术的治疗,能够使肺部肿瘤病灶组织完全坏死,并有可能达到治愈和延长生存的目的。适合用于符合这些条件的原发性肺癌:

Ⅰ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最大径≤3cm

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因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

2.姑息性消融(palliativeablation)

是指通过射频消融术治疗,最大限度地诱导肿瘤凝固性坏死,达到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这些患者比较适合:

肿瘤最大径>3cm

进行多针、多点或多次治疗的(放化疗后肿瘤进展的、术后复发的)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

3

哪些患者不适合用射频消融

1.绝对不能用的

有严重出血倾向

血小板<50×/L和凝血功能严重紊乱者(凝血酶原时间>18秒,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消融前至少停用5~7天

2.可能不能用的(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月

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

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

对碘对比剂过敏,无法通过增强CT扫描评价疗效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llaborativeoncology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0~2

肺癌转移到颈、胸椎,椎体破坏严重有截瘫危险

肺部弥漫性转移病灶

严重肺气肿、肺纤维化、阻塞性肺炎、恶性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肿瘤侵及肺门或大血管者,疗效不佳。

如果有以上这些情况的患者,想要进行射频消融,要十分谨慎,应遵从医生的建议。

4

射频消融的术后护理

1、术后发热

一般患者会在术后48小时内出现发热,且大多为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5℃,持续3~4天,是肿瘤坏死组织被机体吸收后导致的吸收热。肿瘤病灶较大的患者,术后体温会更高,但一般不会超过39℃。对于体温低于38.5℃的患者要给予物理降温,超过38.5℃的患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

2、疼痛

个别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胸廓以及治疗部位的疼痛,与肿瘤靠近胸壁、壁层胸膜受刺激有关。根据疼痛分级进行对症处理。

3、咳嗽与咯血

如果患者出现咳嗽与咯血,与手术刺激支气管有关,就十分有必要做有效咳嗽,应使用正确的咳嗽方法,并做间断呼吸,既有利于增加肺活量,清除分泌物,又可防止肺不张。

4、气胸

个别患者可在术中或术后出现气胸,少量气体可不予处理,中等至大量气胸可行胸腔穿刺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2~3天可吸收。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该如何自我监测及管理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帮助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改善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治疗的手段。做完射频消融治疗转为了窦性心律,心不慌了、没有乏力感了……一切都好起来了,高兴的同时您也别大意。我们还应该学会自我监测、自我管理,降低房颤的复发率。

术后随诊很重要,频率一般是:术后房颤门诊随诊至少3次(3、6、12个月),以后每半年至少就诊一次。

就诊时需要评估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是否正确,是否还有房颤发作,发生卒中风险及是否规范抗凝等,下面我们依次了解下具体内容。

生活方式的管理

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限酒

控制体重

BMI每增加1,房颤发生率增加3~7%,导管消融复发率增加3.1%

治疗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Meta分析显示,持续正压通气(CPAP)可以提高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适量运动

一项研究显示,房颤患者仅经过12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以使房颤负荷降低41%。

心律失常的监测

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至少3次(3、6、12个月),每次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每半年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3个月空白期后症状出现时需行心电图或心电事件记录,一年之后每半年行Holter和心电图检查。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随访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处理方式

种类

定义

发生率

处理方式

治疗成功

消融3个月后,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无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如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判断时间应是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后或停用胺碘酮3个月后。

生活方式管理,继续随访监测。

治疗有效

消融3个月后无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或房颤发作负荷明显降低。

空白期及早期复发

消融术后3个月为空白期,期间的复发称为早期复发。此期间发生的房颤、房扑、房速不认定为房颤消融复发。

50%以上

部分可自行消失,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生活方式管理,继续随访监测。

晚期复发

消融3个月后至1年内发生的房颤、房扑、房速,持续时间≥30s。

25~40%

生活方式管理,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

远期复发

消融手术一年以后出现的复发。

单次射频消融11~29%,重复消融后7~24%

抗凝治疗方案

术后2个月内应规范抗凝,消融2个月以后是否继续进行抗凝治疗应基于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具体需要就诊时听从专业医生建议,不能随便用药及停药。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可以了解到消融术后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房颤远离我们,从此健康生活。

特殊部位肝脏肿瘤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2位。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肝癌患者大多合并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较低、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真正能够手术切除者约占总数的20%[1]。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性小、可重复操作等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位于特殊部位的肝癌,如邻近肝门区、肝脏表面、膈顶部、心包及毗邻肝内大的胆管血管支、胆囊、胃肠等部位,经皮射频消融往往达不到彻底治疗病灶的目的,而且很有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成为肝癌射频治疗的难点[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消融,既保留了射频消融的微创优势,又发挥了腔镜下直视的特点,有效地打破了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消融的瓶颈。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年1月至年1月,在我院住院行腹腔镜下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消融术的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入选及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

经影像学和(或)术后病理等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且肝内肿物≤3个,拟行消融治疗的肿瘤直径≤3cm;最少有1个肿瘤位于肝脏特殊部位:毗邻膈肌,毗邻肝内外较大管道如胆囊、肝内大的胆管支、血管支,毗邻胃、横结肠等腹腔内脏器;肿瘤凸出肝脏表面;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

2.排除标准:

有肝癌手术史或新辅助化学治疗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严重的肾功能不全,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全身转移的晚期肝癌。

二、临床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例,其中男例,女例;年龄(53.6±9.7)岁(38~70岁)。其中单发例,多发99例,共个瘤体。靠近肝内大血管16例,靠近第一肝门21例,靠近膈顶区89例,靠近胆囊区87例(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1例),靠近结肠或胃区56例,位于肝脏表面例。肿瘤直径为(2.8±1.3)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例,B级98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升高(75~1μg/L)例。合并乙型肝炎病*(HBV)感染例[HBV阳性者(血清HBV-DNA拷贝/ml)例],合并丙型肝炎病*(HCV)感染14例,酒精肝8例,其他23例。全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三、手术方法

1.腹腔镜探查:

常规腹腔镜术前准备,静吸复合麻醉,脐下缘切口置第1个10mm套管针(Trocar),气腹维持压力约为10mmHg,腹腔镜探查腹腔,观察肝脏质地和表面形态;于剑突下2cm切口,置入第2个Trocar(5mm),根据肿瘤位置于右或左肋缘下增加5mmTrocar进行辅助;操作孔置入腹腔镜超声探头,扫描肝脏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同时确定术前可能遗漏影像学未发现病灶。

2.射频针选择及射频过程:

根据肿瘤形状、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大小射频针,腹腔镜与腹腔镜下超声双重引导下,在腹壁选择恰当的进针部位,尽可能距肿瘤最近为原则。射频消融全程在腹腔镜下监视,CelonPOWER双极(多极)射频消融治疗仪(德国CelonAG医疗仪器公司)控制下进行,20W作为初始能量,每分钟增加10W,当组织固化到一定程度后,阻抗上升,同时能量下降并自动停止,完成1次治疗。术中超声评估射频治疗效果及肿瘤周围胆管和血管情况,可见病灶回声增高,达到以覆盖肿瘤及周围0.5~1.0cm的肝组织为良好治疗效果,在腹腔镜和腹腔镜超声监视下逐渐退针,拔除电极针过程中烧灼穿刺窦道,以防止肿瘤沿针道转移播散。拔针后检查术野,缝合求切口,手术完毕。

3.疗效评估:

术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实验室指标(AFP、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以综合评价病灶消融效果。疗效评估分类:(1)完全有效:病灶完全坏死,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增强时病灶完全无强化;(2)部分有效:病灶呈不完全坏死或病灶残留,CT增强时病灶内部或边缘有结节状强化,但强化范围占病灶50%;(3)无效:增强CT强化范围50%。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手术情况:

例患者中,共个癌肿灶,均成功完成全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为(55.2±9.6)min,射频时间为(35.3±8.6)min。术中病情平稳,出血量为(23.6±9.6)ml,均未输血。

2.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病理诊断均证实为肝细胞肝癌。所有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均平稳,术后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第1天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1周内恢复正常;术后1、7d患者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F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表1)。

3.并发症:

患者中,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超过39℃者7例,发热时间超过5d者3例,未见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均经对症降温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患者术后1~5d出现局部疼痛,伴后背疼痛10例。仅10例患者出现少量腹水,经对症治疗后好转(表2)。12例患者出现反应性右侧胸腔积液,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大出血、胆漏、胃肠道烧灼、膈肌损伤和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疗效:

完全有效例(82.5%),部分有效87例(17.5%),总有效率%;部分有效的87例患者瘤体位于大血管周围,可能因进针深度不够,未能消融完全。出现其他部位新病灶41例,原位复发36例,复发率为15.5%(77/);其中血管内转移9例。

5.预后:

全部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失访患者。例患者的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6%和88.5%,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9%和80.8%。新发肿瘤36例(7.3%),死亡39例(7.9%)。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生存曲线见图1。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HBV和HCV感染引起的肝癌数量不断增加,其发病率在亚洲和西方国家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3,4],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肝癌死亡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5]。在我国,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癌典型的发病过程,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球的50%以上[5]。多数患者具有多年乙型肝炎病史,诊断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手术切除和肝移植被认为是可彻底治愈的治疗手段[3,4,5]。肝癌因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手术机会小,预后较差,因而早期筛查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关键,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除手术切除外,对不可切除的患者目前推荐行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其中射频消融术对3cm以内肝癌的治疗效果与手术切除无异,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安全、可靠、可重复治疗等优势,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射频消融是局部治疗手段的典型代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原理是在局部组织产生热量,使局部的温度迅速升高到80~℃,产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杀灭肿瘤及止血的目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1年复发率[6,7]。

常规肝癌射频消融术一般有4种常见的方法,包括经皮超声引导下、经皮CT引导下、腹腔镜直视(联合腔镜超声)引导下和开腹术中引导下射频[8,9]。经皮超声引导下对特殊部位的肝脏肿瘤进行射频消融,因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难度,加之一般肝癌射频消融要求灭活范围至少为肿瘤边缘外0.5cm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如何做到肿瘤的完全消融,又能保证不损伤周围器官,成为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消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相比经皮超声射频消融,经皮射频消融因具有腹腔镜可视操作下的辅助,不仅术野清晰,避免肋骨或胃肠气体的干扰,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数目,而且可应用术中腹腔镜超声进一步了解肿瘤和肝内管道的关系,使肿瘤定位与进针更准确,从而避免误伤肝动静脉及胆管等重要解剖结构,适合特殊部位的肝癌(其发生率占肝脏肿瘤的23.4%~34.7%)[11]。本研究中,我们纳入的特殊部位肝脏肿瘤主要指毗邻大的血管或重要器官旁的病灶,如毗邻膈顶、第二肝门附近、胆囊、胃、横结肠和小肠等。对于大血管旁的肝癌进行射频消融时,只要射频消融电极不直接刺人血管,治疗是安全的,但近大血管部位受血流流速快,带走热量所致的热沉淀作用影响,易发生病灶残留。因此,对近大血管病灶治疗时,减少针与针之间的角度,增强射频功率,多方向多角度治疗,特别是通过腔镜下超声的引导下穿刺定位,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中,16例靠近大血管肝癌患者行经皮射频消融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未发生肿瘤复发、误伤血管等并发症。此外,有研究报道,邻近大胆管旁(射频消融针远端距离胆管5~10mm)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无大血管的损伤、胆漏、胆管出血和胆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9,10,11]。本研究显示,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良好,未见明显大血管及胆管损伤的发生,当病灶位于胆囊旁时,可先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可以有效地防止因高温造成术后胆囊炎甚至胆囊穿孔的发生。在本研究中,靠近第一肝门和胆囊的例患者,无治疗失败的情况发生,治疗率达%;而对于邻近胃、结肠或小肠的病灶,在腔镜下分离粘连组织,以分离钳或干纱布将周围器官与肝脏病灶分隔,同时直视下多角度判断进针的方向和深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胃穿孔或肠漏的发生。近膈肌部位肝肿瘤的射频消融应小心进行,特别是当肝癌与膈肌粘连较重,不仅要注意术中防止穿刺针穿破膈肌造成气胸,同时要注意术后胸腔积液发生,本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均发生于近膈肌的病灶,但经利尿、锻炼呼吸等对症处理均可明显好转,必要时可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显示,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率为%,完全治愈率也可达82.5%,因此,我们认为,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明确、肯定。Kelogrigoris等[12]报道,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的完全消融坏死率为89.7%;Song等[13]报道,特殊部位肝癌的完全坏死率为90.9%,与本研究报道的完全有效率(82.5%)基本相符。腔镜较开腹创伤较小,患者术后能够早期活动,恢复较快,全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仅为(3.6±1.1)d,极大地增加了病床周转率,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收益和价值。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射频消融,为特殊部位的肿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治疗方法,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随着腹腔镜超声的引进,更多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无

参考文献(略)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图1.心脏正面观,显示心脏的大致结构。可以看到4条肺静脉开口于左心房,是连接肺与心脏的血管(肺并非实际位置及大小,仅用于示意肺静脉的作用)。同时可见下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

图2.心脏反面观,即把上图翻过来看。可见左心房、4条肺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

图3.如果把心脏比作房屋,其结构就如下图。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4间屋子。二尖瓣是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门,只能向左心室单向开放。同理,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门叫三尖瓣,也只能向右心室单向开放。左心房与右心房、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是没有窗户的墙壁,互不相通。左心房有来自于肺的4条走廊(肺静脉),左心室有通向全身的走廊(主动脉),通向右心房的是来自于全身的走廊(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而右心室的走廊通向肺(肺动脉)。主动脉走廊口和肺动脉走廊口也有小门,只能向走廊侧单向开放。如果把血液比作房间里流通的空气(蓝色箭头),墙壁的阻隔保障动脉血液与静脉血液相互间不混合,而单向开放的门保障空气在房间内单向流通不能返回。

图4.左心房与肺静脉局部,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房颤起源于肺静脉开口(仅标注了4条肺静脉中的1条),也是导管消融的部位。

图5.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需要完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以除外左心房血栓。食管紧邻心脏后方(左心房在人体内的实际位置是在心脏的最后方,即与食管相邻),将超声探头由口深入至食管内心脏水平就能清楚显示心房内的微小结构,有无血栓一目了然。

图6.进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时,在腹股沟(大腿根)进行股静脉穿刺(示意图仅显示右侧,实际术中需要穿刺双侧股静脉)。

图7.由穿刺处送入导管。

图8.导管进入股静脉,继而沿着下腔静脉直达右心房(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关系参看图1~3)(心脏在人体内的大小及位置仅为示意)。

图9.导管在房间隔进行穿刺(穿个很小的洞),由右心房进入左心房。

图10.于肺静脉开口处进行消融。

图11.从左心房外面显示环肺静脉消融的位点(蓝色圆点),连起来围绕4条肺静脉组成隔离带。

图12.隔离带建立后验证两侧的电信号传导阻滞,也不能再次诱发心律失常,操作结束,拔除导管,腹股沟穿刺局部加压包扎(纱布及弹力绷带),平卧制动8~12小时止血后即可下床活动。

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射频消融术预后的相关性

杨可立1,陈锦滨2,朱应钦2,周仲国2,陈敏山2

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肝胆胰科

2医院肝病科

肝细胞癌是我国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射频消融术(RFA)已为早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之一。RFA治疗小肝癌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且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然而射频治疗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更易于出现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但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较多证据显示全身炎症反应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认为炎症免疫微环境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影响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在我国80%的肝癌患者是在慢性病*性肝炎等炎症刺激因素作用下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现较多研究利用炎症预后评分评估炎症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如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修正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中性粒淋巴比(NLR)、预后营养指数(PNI)、全身炎症指数(SII)等炎症预后评分均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相关。针对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RFA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就炎症预后评分是否影响肝癌初治患者RFA术后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以从临床角度分析炎症对RFA术后的影响,寻找临床指标预测预后,以优化患者治疗方案。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年1月至年12月初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病例例。

纳入标准:(1)肝癌诊断标准符合欧洲肝病协会诊断标准: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检查中至少有两项具有肝癌典型的特征或者甲胎蛋白(AFP)≥μg/mL的同时上述影像学检查中一项具有典型肝癌的特征,临床诊断肝癌;(2)年龄18~80岁;(3)肝癌直径≤5cm或多发病灶,单个病灶≤3cm,经多学科治疗团队讨论后一致认为可采用RFA为首选治疗方案;(4)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级;(5)ECOG-PS评分0~1分。排除标准:(1)影像学存在肝外转移灶,或者门脉及肝静脉侵犯;(2)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3)术前接受其他抗肿瘤相关治疗;(4)合并严重心、脑、肺、肾基础疾病;(5)资料不完全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RFA操作流程

患者在射频消融手术室,取仰卧位,常规消*铺巾,充分暴露右上腹手术区域。予以静脉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并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测。

1.3数据收集及整理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指标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进行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ECOG评分等。肿瘤相关的指标包括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是否存在血管侵犯、是否存在肝外转移灶、是否肝硬化等(由影像学检查结果决定),并进行CLIP评分和BCLC分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前7D内进行血样采集,以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A、AFP。肝功能储备由Child-Pugh评分分级。炎症预后评分GPS、mGPS、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PNI、预后指数(PI)等的分级标准参见表1。

1.4随访方案

患者术后2年内每3个月返院复查1次,2年后每6个月返院复查1次。每次复查项目包括AFP、肝功能、血常规、上腹部增强CT/MR。当怀疑病灶发生肝外转移时,选择性进行胸部CT、骨扫描、PETCT或者活检来确定病灶性质。最后随访时间为年12月。患者的死亡原因和复发部位由死亡证明书、随访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总生存率(OS)指RFA术后到患者死亡或最后随访时间之间的间隔。无病生存率(DFS)指RFA术后到发生肝内和(或)肝外复发的时间。

结果

2.1基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了例肝癌初治患者的资料,表2总结了患者的基线特征。多数患者为单个肿瘤病灶。大部分患者肝功能良好,为CHILD-PUHGA级(例,96.7%)。随访时间中位数个月(5~个月)。大多数患者(86.7%,/)检测HBSAB或HCVAB阳性。

2.2炎症预后评分与患者肝癌RFA术后DFS的关系

患者DFS中位值是23.5个月(0~9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CRP(P=0.)、Alb(P=0.)与DFS相关性显著,炎症预后评分GPS(P=0.)、mGPS(P=0.)、PI(P=0.)、PNI(P=0.)等与DFS有显著相关性,而NLR(P=0.)、PLR(P=0.)与DFS无显著相关性。Child-Pugh分期与DFS相关(P=0.),而BCLC分期(P=0.52)和CLIP评分(P=0.)与DFS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炎症预后评分PI(HR3.,95%CI1.~10.09,P=0.)和PNI(HR1.,95%CI1.~3.,P=0.)为DFS显著相关因素(表3),PI(图1)和PNI(图2)评分为0较1组的无病生存率高。

2.3炎症预后评分与患者肝癌RFA术后OS的关系

患者OS中位值是44个月(5~月),1、2、3年OS分别为94.6%、79.3%、64.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AST(P=0.)、CRP(P<0.)、Alb(P=0.)与OS相关性显著,炎症预后评分GPS(P<0.)、mGPS(P<0.),PI(P=0.),PNI(P<0.)等与OS有显著相关性,而NLR(P=0.49)、PLR(P=0.)与OS无显著相关性。Child-Pugh分期和BCLC分期与OS相关(P=0.,P=0.),而CLIP评分(P=0.)与OS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炎症预后评分mGPS(HR5.,95%CI2.~12.,P=0.)、PNI(HR3.,95%CI1.~6.,P<0.)为OS显著相关因素(表4),PNI(图3)和mGPS(图4)低评分组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6项炎症型预后评分包括GPS、mGPS、NLR、PLR、PI和PNI等与接受肝癌RFA的初始患者的DFS和OS的相关性。研究相关因素。Okamura等发现NLR可独立预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DFS和OS。Pinato等研究发现PNI是肝癌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但本研究基于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细胞肝癌RFA术后预后相关性分析,目前研究仍较少。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发现PI和PNI是患者DFS的独立预测因子,而mGPS和PNI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PNI是以外周血总淋巴细胞数乘以血清Alb计算得出,便于临床运用。PNI最初设计用于评估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免疫和营养状态。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为慢性HBV感染者,正是由于持续炎症促进慢性损伤而诱发肝实质内肿瘤灶发展。持续炎症和结果表明PI和PNI是患者DFS的独立预测因子,而mGPS和PNI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优于其他炎症预后评分。目前多项研究表明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细胞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预后有关。Hung等研究发现GPS是影响肝癌根治术后患者OS的独立肿瘤本身均导致低蛋白血症,有研究表明低蛋白血症是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有证据表明L是影响实体肿瘤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它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炎症通过招募调节性的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而激活IL-6和肿瘤坏死因子,而分泌CRP,诱导NEU,从而干扰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获得性免疫反应。肝癌RFA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是不完全消融病灶所致。推测L抗肿瘤功能受损患者难以清除残留灶,而更易复发及预示较差的预后。同时肝癌RFA术后复发的机制之一是上皮间质转化,炎症因子TGF-β是促发上皮间质转化的重要通路。炎症时L分泌TGF-β增多,而促进肝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因此,炎症免疫反应与肿瘤复发明确相关,进一步支持PNI预测患者复发及生存预后情况。这与相关研究发现PNI与胃食管癌和胰腺癌的预后相关一致。PI以血清CRP和WBC水平进行分级,主要反映机体急性炎症情况,因此与DFS密切相关。而目前关于PI与肝癌预后的研究较少,难以对比分析。同时mGPS以CRP和血清Alb水平进行评估,主要反映机体慢性炎症情况而与OS相关。PROCTOR等研究发现mGPS对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其他炎症预后评分,同时优于GPS评分,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纳入肝细胞肝癌。另一篇针对炎症预后评分和肝癌根治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研究指出,mGPS是优于其他炎症预后评分的预测因子,但这篇文章纳入患者分为肿瘤最大径小于5cm和大于5cm两组,基于对根治性切除术的研究,和本文纳入患者范围及治疗方式不同。

在多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BCLC分期和CLIP评分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考虑本研究纳入的均是早中期小肝癌患者,因此数据的偏移是主要原因。肿瘤最大径对预后也无独立预测因素,分析本研究患者的RFA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完成,操作技术稳定,因此未发现肿瘤最大径对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RFA术后生存相关,进一步证实了炎症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RFA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复发及转移,如能从临床角度寻找预测指标,将有利于患者的优化治疗。炎症预后评分仅需检测术前血常规、CRP、血清Alb等指标,因此是方便易行检测指标。但由于本数据存在偏移,需更大数据量进一步分析。

射频消融术优点

有手术禁忌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可考虑CT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或在电视胸腔镜直视下射频消融。而电视胸腔镜直视下射频消融具有以下优点:

1、无痛、人性化,尤其是多发结节、大的肿块,局麻清醒下反复穿刺、长时间射频病人难以忍受,消融不完全影响效果。

2、直视下消融全面、彻底,对纵隔淋巴结及距离纵隔肺门近的肿瘤也可以辅以手术清扫或直视消融,得到近似根治的效果。

总结电视胸腔镜直视下射频消融具体适应症包括:

1、肿块较大或位置特殊,估计手术切除困难,但是由于肿块较大而需要多点反复穿刺、长时间射频,估计在局麻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患者难以忍受,或因距离肺门或心脏较近,穿刺较困难,此时可扩大指征进行胸腔镜探查,如果术中肿瘤的确无法切除,或者能切除但是由于患者高龄或者有其它心肺疾患能耐受全麻但是进行胸廓切开及肺叶、全肺切除有风险,可在术中直视下行射频消融术。

2、根据肿块大小或位置判断,估计手术切除无困难,但是患者高龄或者有其它心肺疾患的患者,可以耐受全麻,但是进行胸廓切开及肺叶全肺切除进行根治有风险者。若此时用非手术方法病灶性质难以确定而需要胸腔镜活检,可在活检定性后进行胸腔镜直视下射频消融术。

3、无远处转移,但是有胸膜种植伴随难以控制的胸腔积液,可在胸腔镜下进行胸膜剥脱加肿块射频消融术,术后化疗。

4、双侧多发转移结节,可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双侧同期多结节射频消融术以控制疾病进展。

5、患者本人非常惧怕并拒绝大的胸部切口以及肺叶切除,也不希望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可在胸腔镜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术,并同时进行纵隔及肺门的淋巴结清除。

要求:

1、无论经皮还是胸腔镜下,单个病灶最好在10cm以下。

2、多发病灶每侧肺的病灶数量≤3个,1次病灶<6个,如果经皮穿刺两侧应分次进行,病灶直径≤3.5cm。如果胸腔镜下可双侧同期进行。

3、病灶距离主要血管和气管1cm以上。

4、血小板计数≥×/L,INR≤1.5。

5、如果经皮穿刺,胸腔积液应先抽液后再消融。如果胸腔镜下可同时处理。

禁忌证:

1、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

2、肺门病变伴有较大空洞者;

3、中心型肺癌合并严重阻塞性肺炎者;

4、肺癌转移到颈、胸椎,椎体破坏严重有截瘫危险者;

5、肺部弥漫性转移病灶者。

微创射频消融术,中晚期肺癌也能治。扩大手术适应症,高龄患者不放弃。

肝癌射频消融术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肝癌也几乎到了晚期才会有乏力、纳差、消瘦等症状。肝癌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最主要原因是诊断较晚。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近年来,肝癌高发人群的定位意识明显提高,加之肝癌标志物、超声、CT、磁共振等手段的联合应用,使得肝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实践表明,小肝癌与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有着“天壤之别”!如得到科学治疗,5年生存率在50%以上,不少患者可以长期存活。小肝癌病人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传统的肝癌治疗原则:一个是肝脏移植术,肝移植的巨额花费注定只能令少数患者受益。另一个当属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微创局部治疗,以其疗效确定、操作简单、价格适中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肝癌临床,成为了治疗小肝癌的常用手段之一。


  “射频消融术”是近几年才发展的肝癌治疗技术。医生只要将针状探头在B超导引下插入病人的肿瘤部位,并放射出电波,电波结合癌细胞后即会产生热力,令癌细胞死亡,处理一个小癌肿瘤的过程只需12分钟。


  目前,肝癌射频消融的主要指征有以下几点:


  1、肝癌直径≤5cm,肝内病灶少于3个。研究表明对于直径≤5cm的肝癌射频消融可彻底治愈而取代手术治疗;


  2、对于肿瘤直径6cm的肝肿瘤,也可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可以通过一次定位、多方向穿刺技术,在预定穿刺处进针于皮下,采用超声引导下一点、多方向穿刺针呈辐射状治疗,以达到最大面积覆盖,以保证治疗效果;


  3、对于不愿手术、肝功能不允许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的患者亦是最佳的选择。

射频消融术后注意事项

随着大家对射频消融技术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很多人手术后问我,术后要注意什么?手术以后点什么好?我想说,忘了吃这回事吧,有很多比吃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射频消融术后的注意事项。

从手术室出来,首先要注意穿刺伤口的出血问题。手术过程中直接从皮肤穿刺入血管,所以不可避免会有少量出血,不必惊慌。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常规的压迫伤口至不出血才包扎送出手术室。所以,回病房后,保持穿刺侧肢体不动,伤口上方沙袋压迫4-6小时左右可以解除压迫。包扎12小时以后可以拆除绷带和纱布,通常医生会在术后第二天早晨统一拆除包扎。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拆除纱布后我们只能看到几个针眼,但是心脏内部的病灶其实已经被烫坏掉,需要有一段时间的修复才能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所以回病房的当天一部分患者会有轻度的心前区后者后背部不适,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回家后,不需要增加营养,不建议使用中药调理,更不需要使用保健品。

回家最好休息3-7天再恢复日常工作。射频消融术后往往需要口服药物一段时间。房颤术后主要服用两种药物:1.抗心律失常药。国际通用3个月为房颤术后恢复的观察期。这一段时间相当于心肌修复期,期间会出现因为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速、房颤,所以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稳定心脏电活动。2.抗凝药。心脏射频消融术需要利用导管从血管到达心脏进行手术。所有进入血管的异物都容易引发血栓,并且房颤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本来就高。所以需要服用抗凝药3个月预防血栓形成。3个月后是否需要继续抗凝,取决于患者血栓的风险,这个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来评估。目前常用的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三种药物效果都比较不错,但各有优缺点。华法林便宜,但是前期需要每个周复查凝血功能,保持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安全又有效。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不需要频繁抽血化验,使用方便,但是价格昂贵。大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室上速、室速因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心肌损伤只有一个小点,术后往往不常规使用抗凝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家要经常测血压和心率。因为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引起血压和心率不稳定。现在很多电子血压计就同时有测血压和测心率的功能。记住心率的正常范围是60-次/分钟。有些患者术后伤口处会有瘀青,皮下硬结,这是术后皮下出血所致,只要面积不增大就不必担心,这种皮下出血吸收比较慢,大概需要半月多。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水泡,是因为绷带包扎淋巴回流障碍导致,若不破溃不必消*,等几天后皮下长出新的皮肤,水泡会自然破溃。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心律失常的根治性手术。但是不同的手术成功率不同。理论上说,手术成功就不会再发生这种心律失常,手术失败也不会引起心脏症状加重。手术后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要有太多心理负担,情绪本来就可以引起心律的问题。烟酒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但对身体是没好处的,这种家庭问题请不要再让医生来解决。在家如果有明显的症状发生,不管是心率太慢还是血压很低,或者是胸口疼的厉害,医院吧,别自己在家琢磨。今天就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射频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