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消化系统概述
TUhjnbcbe - 2021/4/30 16:26:00

1、食管:连接咽和胃的通道,全长约55cm。

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组成,没有浆膜层,故食管病变容易扩散至纵隔。

门静脉高压时,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时可引起大出血。

2、胃:胃壁(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胃的外分泌腺: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胃液PH约0.9-1.5。一餐含有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混合型食物从胃排空约4~6小时。

泌酸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由3种细胞组成:

①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壁细胞表面有组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当与相应物质结合后,就会激活壁细胞内的H-K-ATP酶,生成盐酸,继而排入胃腔。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生物活性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还具有杀细菌的作用。但盐酸过多又会对胃肠粘膜有侵袭作用——盐酸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促使被回肠末端吸收——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内因子缺乏时,可发生巨幼细胞贫血。

②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③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

3、小肠:

①十二指肠:25cm左右,呈C型包绕胰头。

球部(溃疡好发处)、降部(十二指肠乳头,胆汁胰液由此进入)、横部、升部(与空肠相连,连接处被屈氏韧带固定,此处为上下消化道分界处)。②空肠:2.4m③回肠:3.6m

十二指肠腺——分泌含有黏蛋白的碱性液体,因而黏稠度高,主要起保护十二指肠上皮不被胃酸侵蚀的作用。

肠腺——分泌物为小肠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小肠液呈弱碱性。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是整个消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其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小肠本身的机械性消化,使得食物得到了充分的消化,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入机体。

4、大肠,约1.5m。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并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的储存场所。肠内细菌可利于肠内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维生素K。食物残渣在大肠内的停留时间一般在10小时以上,经过大肠内细菌酶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粪便,最后排出体外。

5、肝脏:

①物质代谢∶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被消化、吸收后,糖、蛋白质、脂质、维生素等的合成代谢,都需要肝脏参与,例如肝是合成清蛋白和某些凝血因子的唯一场所,肝功能减退时可出现低清蛋白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②解*作用∶肝脏是人体内主要的解*器官,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物质如*素、细菌、血氨及化学药物均要经过肝脏分解去*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许多激素如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肝脏灭活。

③生成胆汁∶胆汁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各种原因引起胆汁酸合成、转运、分泌、排泄障碍时,可引起淤胆性肝病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回盲括约肌——使回肠内容物间歇进入结肠,延长其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还具有活瓣样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幽门括约肌——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并能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食管下括约肌——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Oddi括约肌位于胆管、胰管末端和十二指肠乳头之间,其功能是调节胆囊充盈,控制胆汁、胰液流入十二指肠,阻止十二指肠液反流,维持胆胰系统的正常压力等。

(三)胰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分头、体、尾三部。胰的输出管为胰管,自胰尾至胰头纵贯胰的全长,穿出胰头后与胆总管合并或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胰的外分泌结构为腺泡细胞和小的导管管壁细胞,分泌胰液。胰液中碳酸氢盐的含量很高,其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以使肠黏膜免受酸的侵蚀,也给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pH7~8)。胰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若因各种因素使胰液分泌受阻或分泌过多,致使各种消化酶溢出胰管,则会发生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胰的内分泌结构为散在于胰腺组织中的胰岛。胰岛中重要的细胞及其功能有∶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使血糖升高。②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使全身各种组织加速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葡萄糖异生,使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浓度升高,当超过肾糖阈时,大量的糖从尿中排出,发生糖尿病。

(四)胃肠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1、胃肠的神经调节

胃肠道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受到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ENS)的支配,而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和低位神经系统之间的重要中间环节,故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节着胃肠功能,使精神因素与消化功能之间密切联系。

2、胃肠激素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和ENS的神经细胞分泌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一些肽类激素,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这些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统称为脑-肠肽,已知的有促胃液素、生长抑素等二十余种,提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例如胃体和胃窦部的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胃窦部的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在调节胃酸、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和胃的运动中起重要作用。促胃液素分泌过多可致卓-艾综合征(Zolligr-Ellsonsyndrome)。

(五)胃肠道免疫结构与功能

胃肠道的免疫细胞包括肠道集合淋巴结、上皮内淋巴细胞、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构成胃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ALT)。胃肠道黏膜表面的生理结构和黏膜内的免疫细胞构成黏膜屏障,是肠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为肠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对付经肠壁进入淋巴管和血管的抗原。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可导致肠道炎症,例如炎症性肠病等。以下按病变器官分类,列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1、食管: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3、小肠:急性肠炎(包括病*性肠炎)、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克罗恩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

4、大肠:各种结肠炎、痢疾、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直肠癌、阑尾炎等。

5、肝:病*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脓肿、肝癌等。

6、胆: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胆道息肉和肿瘤等。

7、胰腺: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8、腹膜、肠系膜:急性腹膜炎、慢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和结核、腹膜转移癌等。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内容归纳如下

(一)病史

1、患病及治疗经过

(1)患病经过∶患病的起始情况和时间,有无起因或诱因。主要症状及其特点,例如对于主诉为腹痛的病人,应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时间,是急性还是慢性,是持续性、渐进性还是间歇性,症状加剧和缓解的有关因素或规律性,有何伴随症状等。

(2)检查及治疗经过∶既往检查、治疗经过及效果,是否遵从医嘱治疗。询问用药史,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是按医师处方用药还是自行购药使用。有无特殊的饮食医嘱及病人是否遵从,例如肝硬化腹水病人须限制钠、水的摄入量。

2、目前病情与一般状况目前的主要不适及病情变化。一般情况如体重、营养状况、饮食方式及食欲、睡眠、排便习惯有无改变等。

3、心理-社会状况

(1)疾病知识∶病人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

(2)心理状况∶病人的性格、精神状态。患病对病人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有无焦虑、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及其程度。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如畏食或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特别是当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时,易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在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病人,心理因素可使症状加重。有些疾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消化系统肿瘤疗效不佳、预后不良时,给病人带来精神压力。故应注意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3)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病人的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对病人所患疾病的认识,对病人的关怀和支持程度;医疗费用来源或支付方式;慢性病病人出院后的继续就医条件,居住地的初级卫生保健设施等资源。

4、生活史

(1)个人史∶年龄、性别、出生地和生活地、职业与工作条件、经济情况,有无疫水接触史和疫源地逗留史以及家族史等。这些因素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例如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病人有疫水接触史。

(2)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是否有规律,包括学习或工作、活动、休息与睡眠;生活或工作负担及承受能力,有无过度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睡眠的质量;有无定时排便的习惯及条件。这些因素在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3)饮食方式∶平日饮食习惯及食欲,每天餐次,进食时间是否规律,有无在正餐以外进食的习惯;食物品种组成以及数量,有无特殊的食物喜好或禁忌,例如因宗教信仰而忌食某些食物;有无食物过敏。要求病人列举通常每天的食谱和摄食量,以了解病人摄入营养是否符合机体需要量;要求病人描述有利于健康的饮食应如何构成,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了解其对饮食营养的知识。有无烟酒嗜好,吸烟年数及每天支数;饮酒年数及饮酒量。

(二)身体评估

1、一般状态:病人的生命体征、精神、意识、营养状况。

①生命体征∶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病人可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②意识状态∶肝性脑病者可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③营养状况∶病人的体重及体重指数、皮下脂肪厚度、皮肤色泽和弹性、毛发光泽度有无异常。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病人常有体重减轻或消瘦;慢性胃炎导致吸收障碍、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导致慢性失血,可出现皮肤苍白、干燥,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脆易裂或反甲、舌炎、口角皲裂等贫血的表现。

2、皮肤和黏膜:有无色素沉着、*染、瘀点、瘀斑、蜘蛛痣、肝掌等肝胆疾病的表现。频繁呕吐或腹泻的病人应注意有无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失水征象。

3、腹部检查

视腹部外形,有无膨隆或凹陷有无胃形、肠形及蠕动波有无腹壁静脉显露及其分布与血流方向听肠鸣音是否正常触腹壁紧张度,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其部位、程度肝、脾是否肿大,其大小、硬度和表面情况有无腹块叩有无振水音、移动性浊音检查顺序为视听触叩,记录则按视、触、叩、听的顺序。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化验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外观的评估内容包括粪便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采集粪便标本时注意标本应新鲜,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清洁干燥,作细菌检查时应用消*容器盛接粪便,采集标本置无菌试管或特殊的培养器皿内送检。一般检查留取蚕豆大粪便即可;用集卵法查找寄生虫卵应取鸡蛋大小标本;涂片或培养病原体时应取粪便的黏液或脓血部分,如粪便外观无异常,则自其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以提高检出率。作隐血试验应在素食3天后留取粪便标本。

(2)血液、尿液检查∶常用的检查如∶

①肝功能试验如血清酶学、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及其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等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②血、尿胆红素检查可提示*疸的性质;③血沉可反映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或腹膜结核的活动性;④血清、尿液淀粉酶测定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⑤各型肝炎病*标志物的测定用于确定病*性肝炎的类型;⑥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AFP)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等用于胃癌、结肠直肠癌和胰腺癌的诊断和疗效估计。

(3)十二指肠引流∶对引流出的十二指肠液及胆汁进行显微镜和细菌学检查。用于胆道、肝、胰疾病的诊断。

(4)腹水检查∶腹水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渗出性抑或漏出性腹水,腹水的生化、细菌学及细胞学检查对于鉴别肝硬化、腹腔细菌性感染、腹膜结核、腹内癌肿等有重要意义。

2、脏器功能试验

①胃液分析:测定壁细胞的泌酸功能。过高胃酸分泌见于促胃液素瘤,故此试验常用于促胃液素瘤和常见消化性溃疡的鉴别。此外,部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亦有胃酸增高。胃酸分泌减少见于胃癌、慢性胃炎特别是A型胃炎。

②D-木糖试验、脂肪平衡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氢呼吸试验等用于测定小肠吸收功能。

③Lundh试验、胰泌素和胰酶泌素刺激试验等可测试胰腺外分泌功能。

④胃肠运动功能检查包括食管、胃、胆道、直肠等处的压力测定,食管下端和胃内pH测定或24小时持续监测,胃排空测定等,用以诊断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3、内镜检查

内镜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胰管镜、小肠镜、结肠镜和腹腔镜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胃镜和结肠镜,可检出大部分的常见胃肠道疾病。应用内镜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管腔和腹膜腔的情况,在直视下采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可同时进行治疗。上消化道内镜可检出食管、胃、十二指肠的肿瘤、溃疡、炎症和血管病变等。经由十二指肠镜还可插入导管至十二指肠乳头,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诊断胰胆管结石、肿瘤、炎症性狭窄、先天性畸形等具有重要意义。染色内镜,即在胃镜或结肠镜检查时镜下喷洒染色剂,以判别轻微的病变,提高早期癌变的检出率。超声内镜(EUS)是经内镜导入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在内镜下观察腔内病变的同时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了解黏膜下病变的性质、深度、大小及周围邻近脏器的情况,且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取材进行活检,亦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胶囊内镜是让受检者吞服胶囊大小的内镜,内镜在消化道拍摄图像并传送到体外的接收器进行分析,此检查对小肠病变,例如出血、早期克罗恩病有诊断价值。腹腔镜对确定腹腔块物的性质、腹水的病因很有帮助。

4、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检查∶多用于消化系统癌瘤的诊断。

①各种经皮,包括超声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肝、胰或腹腔肿块取材;

②在消化道内镜或通过腹腔镜直视下,用活检针或活检钳,采取病变组织;

③外科手术时取材∶脱落细胞检查是在内镜直视下冲洗或擦刷消化管腔黏膜,收集脱落细胞作病理检查,以及收集腹水查找癌细胞等。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慢性肝病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胃黏膜活组织标本亦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5、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腹部B超可观察肝、脾、胰、胆囊等脏器,发现这些脏器的肿瘤、脓肿、囊肿、结石等病变,以及腹腔内肿块、腹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协助门静脉高压的诊断。

(2)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观察腹腔内游离气体,肝、脾、胃等脏器的轮廓,钙化的结石或组织,以及肠曲内气体和液体。胃肠钡餐造影、钡剂灌肠造影等X线检查可发现食管、胃、小肠或结肠的静脉曲张、炎症、溃疡、肿瘤、结构畸形、运动异常等。

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前禁食12小时。疑有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或2周内有消化道大出血者,不宜作钡剂造影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者于检查前2天开始半流质低渣饮食,白天多喝水,检查前1天晚上服泻药,检查当天早晨禁食,用生理盐水~ml清洁灌肠。以上肠道准备的目的是减少因肠道内粪质残留而影响钡剂造影效果。应向病人解释钡剂一般于检查后3天才能完全排出,在此期间粪便可呈*白色。检查后观察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排便情况,有便秘者可用轻泻药。

胆囊及胆道碘剂造影检查可显示结石、肿瘤、胆囊浓缩和排空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胆囊、胆道病变。检查前应做碘过敏试验,检查前禁食12小时,准备脂肪餐1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如门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有助于门静脉高压的诊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助于肝、胰腺肿瘤的诊断并可进行介入治疗,该检查对查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也有重要价值。

(3)计算机体层显像(CT)和磁共振显像(MRI)

CT扫描对肝、胆囊、胰的囊肿、脓肿、肿瘤、结石等占位性病变,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胰腺炎等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以及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期均很有价值。MRI因能反映组织的结构,对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尤其有价值。仿真内镜检查术是以螺旋CT或MRI容积数据为成像资料,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类似于内镜检查可观察到的体内管腔的三维或动影像,可发现消化道内的溃疡、肿瘤、炎症及息肉等病变。病人在检查前1周开始不作胃肠道造影,不服用含金属的药物,检查前两天开始少吃水果、蔬菜、肉类,检查前禁食4小时。

(4)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PET可根据示踪剂的摄取水平将生理过程形象化和数量化,故其反映的是生理功能而不是解剖结构,与CT和MRI互补,PET可提高消化系统肿瘤诊断的准确性。99mTc-PMT肝肿瘤阳性显像可协助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静注99mTc标记红细胞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化系统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