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外分泌胰腺
TUhjnbcbe - 2021/4/6 17:25:00

胰腺炎

一、急性胰腺炎

(一)临床表现腹痛,休克,肾衰竭,腹膜炎,腹腔积血,血、尿中淀粉酶和脂酶水平升高,血液钙、钾、钠离子水平下降。

(二)病因胆石、酗酒及其他。

(三)病变

1.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胰腺间质炎性水肿、轻度脂肪坏死。

2.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组织大片出血、坏死,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胰腺内外脂肪组织坏死。

二、慢性胰腺炎

胰腺因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进行性破坏。

(一)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糖尿病、上腹痛等。

(二)病因酗酒、胆石及其他。

(三)镜下病变胰腺腺泡萎缩、导管扩张,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胰管内结石。

黏液性囊性肿瘤

一、黏液性囊腺瘤

(一)临床要点①多为女性;②发病峰龄为49岁;③较小的肿瘤常无症状。

(二)病变

1.肉眼①好发于胰体、尾部,圆形,分界清楚;②切面:单囊或多囊,内含黏液,囊壁可见乳头或实性结节、钙化。

2.光镜①囊壁内衬单层高柱状黏液上皮细胞,可形成乳头,无异型性或轻度异型性;②可散在内分泌细胞(约半数病例);③上皮下为卵巢间质样间质。

二、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

光镜病变:黏液性囊腺瘤囊内壁衬覆的黏液柱状上皮细胞中度非典型增生(假复层排列,核拥挤、轻度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象,大多数核仍在基底部)。

三、黏液性囊腺癌

光镜病变:囊壁内衬明显异型的高柱状黏液上皮,核复层排列,核分裂象多,形成不规则乳头或分枝状乳头,失去纤维血管轴心。分为非浸润型和浸润型。

管内乳头状肿瘤

1.导管内乳头状腺瘤。

2.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腺瘤。

3.导管内乳头状癌。

实性-假乳头肿瘤

(一)临床要点①多见于年轻女性;②可腹部不适、腹痛,偶尔有*疸;③影像学显示囊、实性占位;④多良性;少数病例发生转移。

(二)病变

1.肉眼①孤立性肿物,较大(平均直径8-10cm),多分界清楚;②切面实性,常出血、坏死、囊性变,可钙化。

2.光镜①肿瘤成于比较一致的小至中等大多角形细胞;②瘤细胞片状聚集性,或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假乳头状排列(乳头轴心常黏液变性);③核染色质匀细,常有核沟或呈锯齿状;④实性区可散在泡沫细胞或围绕胆固醇裂隙的异物巨细胞;⑤结缔组织条索透明变性并可钙化甚至骨化;⑥免疫组化染色: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NSE、波形蛋白和孕激素受体阳性;内分泌标记物阴性。

导管腺癌

(一)临床要点①为最常见的胰腺癌类型(占80%-85%);②最常位于胰头(60%-70%),次为胰体(约20%),胰尾者少见(5%);③好发于老年人,男性较多;④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病征;⑤可腹痛、消瘦,胰头癌可出现梗阻性*疸;⑥少数可表现为胰腺炎、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低血糖、高钙血症、糖尿病等;⑦影像学显示胰腺占位;⑧预后差。

(二)病变

1.肉眼①肿瘤界限不清,质硬韧,切面灰白或*白色;②胰头肿瘤多浸润胆总管,致其狭窄、阻塞;③肿瘤可侵及邻近组织或器官。

2.光镜①腺癌,含数量不等的黏液;②高分化者以导管样结构为主,黏液多,核轻度异型性,核分裂象5/10HPF;低分化者以实性细胞团、巢为主(仅见腺腔样裂隙),黏液少,显著核异型性,核分裂象10/HPF;中分化者介于高、低分化者之间;③间质丰富,大量纤维组织围绕腺管呈同心圆状排列;④常侵犯神经。

亚型:①未分化癌(瘤细胞明显多形,大小不等,无腺腔结构,或以梭形细胞为主;②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多形性瘤细胞间散在破骨细胞样巨细胞);③黏液癌[肿瘤含大量黏液(50%)];④印戒细胞癌;⑤鳞状细胞癌;⑥腺鳞癌;⑦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导管腺癌成分和内分泌癌成分都不少于20%)。

腺泡细胞癌

(一)临床要点①少见(占胰腺癌的1%-2%);②多发于中老年男性;③多位于胰头;④可腹痛、消瘦、恶心、呕吐等;⑤可首先表现为多关节炎、皮下脂肪坏死;⑥影像学显示胰腺占位;⑦常侵及周围器官,如十二指肠、胃、脾、腹膜等。

(二)病变

1.肉眼①较大的结节状肿物,平均直径约10cm(2-30cm),界限清楚(部分有包膜),质软;②切面分叶状,*褐色至红色,明显出血、坏死,伴多囊形成。

2.光镜①瘤细胞腺泡状排列,常伴小梁或实巢状排列或微腺样排列;②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顶端呈PAS染色阳性、黏液染色阴性;核圆形、常居于基底,核分裂象1/10HFP;③实性区提示低分化,胞质少,核多居中;④富瘤细胞区域由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结节状。常见出血、坏死;⑤可含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量瘤细胞的1/3时,称为混合性腺泡-内分泌癌;⑥免疫组化染色:α1-胰蛋白酶、α1-糜蛋白酶等明显阳性,CK8、CK18阳性。

胰母细胞瘤

(一)临床要点①罕见;②常发生于儿童,平均4岁(1-8岁);多为男童;③腹部肿物为主;④可腹痛、腹泻、呕吐、消瘦;⑤血清AFP可升高;⑥影像学显示上腹部、胰腺区分叶状肿物,多位于胰头、胰体。

(二)病变

1.肉眼①孤立性实性大肿物,直径7-12cm,界限清楚;②切面常呈出血、囊性变。

2.光镜①瘤细胞较一致,呈腺泡状、腺样或实性排列,腺腔内少量PAS阳性物;②常散在鳞状细胞巢和原始上皮成分,数量不等的核分裂象;③偶含间叶成分(疏松排列的梭形细胞、软骨等);④纤细的纤维性间质分隔肿瘤组织呈分叶状;⑤免疫组化染色:α1-抗胰蛋白酶阳性。

囊肿

一、假囊肿

①因胰腺炎症(最常见)或创伤等引发局部坏死、液化所致的纤维性包裹;②占胰腺囊性病变的80%;③可多发性;④囊壁成于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内表面无上皮衬覆;囊内容为出血、坏死物。

二、潴留性囊肿

①胰管因狭窄、结石或黏液栓阻塞所致的囊性扩张;②多位于胰尾,较小(直径1-20cm);③囊壁成于纤维组织(常有炎细胞浸润、出血,可钙化),内表面衬覆胰腺导管上皮(可脱失)。

三、寄生虫性囊肿

①包虫(棘球蚴)、蛔虫、华支睾吸虫和阿米巴原虫等引起的胰腺慢性炎症,可致胰腺导管阻塞,形成囊肿;②囊壁内可见虫卵、虫体或寄生虫性肉芽肿。

四、先天性囊肿

①常为多发性(成于许多直径2-3cm的小囊,可占据胰腺大部甚至整个胰腺);②单房或多房;③囊内含清亮浆液;④薄层纤维性囊壁,内面光滑、衬覆单层非黏液性扁平或低立方上皮;⑤常并发肝、肾先天性囊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分泌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