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
广州中医院成立于年,建院之初便广招贤士,汇集岭南各学科名医,形成中医药人才优势。医院秉持经典,注重实践,坚持以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在临床实践中提炼学术命题,结合理论研究,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造福岭南民众。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学科为纲、专科为领的鲜明发展脉络,几代人的积累和建树,医院传承与发展并重的新局面。
建院至今,医院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学科群,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项下二级学科8个,重点学科带头人6人;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
医院学科建设注重经典传承、理论结合实践、基础归于临床,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科研究方向,鼓励百花齐放,塑造专科特色,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成果,曾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逾50项,医院中堪称翘楚,培育了一大批在中医药学术界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学科总体建设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中医脾胃病学
一、历史沿革
广州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科)在建院初期的中医内科病区脾胃消化病组的基础上,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个48张床位的病区(即将拥有两个病区90张床)、胃肠镜中心、7间诊室和4个名医传承工作室的全国著名的脾胃消化病科室。脾胃消化病科于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基地。年成为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消化专业研究基地、年至今一直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年成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中心成员以及辨证与治法研究室、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年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年成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二、脾胃消化病科学科优势与特色
(一)拥有众多全国著名的脾胃消化病专家
科室拥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医教育学家、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首批名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其带领团队主持的脾主肌肉理论指导“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研究专家、著名的中药药理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王建华教授,其带领团队主持的“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著名老中医、名中医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劳绍贤教授,其主持了国家科技八五公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主持研制的胃炎消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外,还有全国著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名中医传承工作指导老师许鑫梅教授,运用“胃咽相关”理论指导胃病取得良好疗效。此外,还有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与脾胃病专家罗日永教授;著名的中医疑难病研究与脾胃消化病专家刘友章教授;广东省脾胃消化病名中医、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者指导老师周福生教授等一批老专家。另外,脾胃病科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团队,包括刘凤斌、*可儿、邝卫红、熊文生、邱向红、杨晓*、樊冬梅、罗琦、佘世峰、陈斌、陶双友,、兰绍阳、李培武、庄昆海、侯江涛、张铮铮、侯*昆、汪双双、赵利娜等。有将近20人次在国家一级学会和二级学会任常务委员以上职位。
(二)具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
脾胃消化病科主要包括胃肠道疾病、肝胆胰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临床和研究,数十年来,建立了稳定的研究方向:(1)慢性胃病的诊治规律研究:开展探讨线粒体、水通道蛋白、壁细胞等与脾虚证的关系;探讨中药对胃粘膜保护的作用机制;构建优化的慢性胃炎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方法。(2)慢性肠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研究:探讨探讨肝脾相关、心胃相关理论指导治疗IBS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相关疗效评价研究;探讨清热健脾中药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保护、炎症通路关键环节的影响等;探讨中药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3)脾主肌肉与重症肌无力(MG)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免疫组化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健脾益气治疗MG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讨肌无力危象与难治性MG发病机制与中药作用机制;构建和优化的MG临床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MG危象的诊治方案。(4)脾胃病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学研究:(1)研制系列PRO量表,构建量表测评体系;构建计算机自适应的量表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中医临床结局评价的中心与平台。(5)慢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中药治法慢性肝病*疸发病与中医药干预的机制;探讨利胆退*法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三)以建设四个名医工作室和专病诊治中心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
脾胃病科拥有四个名医工作室,包括邓铁涛教授名医工作室、劳绍贤教授名医工作室、许鑫梅教授名医工作室、周福生教授名医工作室,为保证我科的高质量的诊疗水平和人才梯队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脾胃病科以建设建“国家华南地区脾胃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为总体规划,分别建设
“华南功能性胃肠病诊治与研究中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便秘)诊治与研究中心”、“慢性肝病诊治与研究中心”、“重症肌无力诊治与研究中心”、“消化内窥镜诊治与教学中心”为具体内容,带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四)中医诊疗以强大的内镜下治疗技术为支撑
脾胃病科不仅具有强大的中医诊疗优势,在消化内窥镜检查与镜下治疗方面为中医诊疗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脾胃病科内窥镜室科开展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术、食管狭窄扩张术/贲门失迟缓症扩张术、食管支架置放术、逆行胰胆管造影和镜下取石术、胆道内支架引流术、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管结石治疗术、经胃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消化道息肉内镜下电切术、胃结石碎石术、经皮胃造瘘术、各种异物取出术、肠道狭窄支架放置术技术和项目。
(五)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开展脾胃病诊治与研究
脾胃病科充分发挥内服外治等中医多途径用药和治疗方法,包括内服汤药、中药灌肠疗法、封包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热奄包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肝病生物信息反馈与红外线疗法、气压治疗疗法等,并研制了确有疗效的院内制剂包括加味胃炎消、胃肠舒、消胀片、肠炎安片、健脾养荣片、建中愈疡片、养肝软坚丸、乙肝清*丸、强肌健力胶囊、参芪强肌颗粒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深受患者好评。
(六)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为依托
脾胃消化病科与大学脾胃研究所自创所以来,团结一致,密切合作,人员交叉工作,年又联合成立了脾胃病研究中心,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开展脾胃疾病的研究,取得硕果累累,学科得以不断发展。
(七)强大的科研课题经费支撑
脾胃病科-年,在研各级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0项、厅局级课题10项以及横向课题1项。仅年,新增课题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厅局级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研总经费达万元,另有专科、学科建设经费万元、建设广东省中医药强省项目万元。-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专利4项、主持药物临床试验6项、其中国际项目1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1.学科带头人介绍
刘凤斌教授,是现任脾胃消化病科主任兼胃镜室主任,为国家临床脾胃病重点建设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消化病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局脾胃病学重点专科带头人,以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名医工作室负责人。是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人社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生存质量学会(TheWorldAssociationforChineseQualityofLife,WACQOL)副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课题课题各1项;完成国际合作课题1项,参与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参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主发表科研、教学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篇ISTP收录(特邀)1篇。副主编及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教材和学术专著10余部。
2.人才梯队情况
脾胃病科拥有邓铁涛教授、王建华教授、劳绍贤教授、许鑫梅教、罗日、刘友章、周福生教授、刘小斌教授、邓中光教授等一批老专家作为科室的专家顾问团队。另外,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团队,包括刘凤斌、*可儿、邝卫红、熊文生、邱向红、杨晓*、樊冬梅、罗琦、佘世峰、陈斌、陶双友,、兰绍阳、李培武、庄昆海、侯江涛、张铮铮、侯*昆、汪双双、赵利娜等。其中脾胃病科在编在岗医生18人、高级职称11人(占61.1%)、中级职称者3人(16.7%)、初级职称4人(22.22%)。其中博士学位9人(50%)、硕士学位9人(5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