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女性患者,姓梁。
最近几个月来,梁女士很容易口渴,怎么喝水都解不了渴,喝得多尿也多,吃的也多。起初还没注意,以为是天气热导致的,后来跟朋友一聊起,朋友提醒她要注意是不是糖尿病啊,单位里的老王也是这样,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去医院一查,空腹血糖高达20mmol/L,这明摆着糖尿病啊,好在及时吃了降糖药,血糖总算控制下来。
梁女士恍然大悟。
第二天一医院,一查空腹血糖,14mmol/L。
再加上梁女士多食、多饮、多尿,又说这两个月来体重轻了不少,那么诊断糖尿病就八九不离十了。为了明确诊断,医生让梁女士第二天再来测空腹血糖,如果还这么高,那就断定糖尿病了。
毫无悬念,梁女士确诊了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分几个类型,其中1型(青少年多见,是胰岛细胞破坏导致的糖尿病)、2型(中老年多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最为多见。
怎么办?
吃药呗。医生说,糖尿病太常见了,您可以先尝试运动锻炼、控制饮食2个月看看,有些人血糖能降低下来,有些人不行,如果不行再吃药也可以。
不了,我直接吃药吧。饮食方面我已经很注意的了。梁女士说。
于是拿了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两个药回去。
吃了一段时间,梁女士的血糖果然都降至了正常。胃口也不再那么大了,尿也没那么多了,喝水自然也没那么多了。医生说,你以前血糖高,血液当中糖分高,当然就容易口渴了,所以喝水多嘛,又因为尿里面糖分也高,加上喝水多,所以尿得也多。血糖控制好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的,但还是要坚持监测血糖,监测饮食、锻炼和药物治疗。
梁女士还是很遵医嘱的,医生让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什么就绝对不碰。
可是好日子不长。
又过了2个月,梁女士开始觉得上腹部隐隐不舒服。
起初以为是胃病犯了。对了,梁女士一直有胃病,每年都会痛上一段时间,吃点“胃药”就会好,医生建议做胃镜,一直不敢做,一来怕胃镜难受,二来怕麻醉了醒不过来。
医院,医生还是建议做胃镜。说你这个周期性的“胃痛”,多数可能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等,不能讳疾忌医,得治疗,否则以后癌变就麻烦了。
癌变?听到这,梁女士就害怕了。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癌变,万一是胃溃疡,还是可能会癌变的,大概1%-5%的胃溃疡可能癌变,不是闹着玩的。医生语速飞快地说。
做不做?给个痛快话。医生有点不耐烦了。
做吧。梁女士长长舒了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当天就给安排了胃镜检查。
做胃镜之前,梁女士想了很多,万一真的是胃癌,那怎么办。老公怎么办,还在读大学的女儿怎么办。其他人都想过了,唯独没有想过自己。对了,万一是胃癌的话,还能不能治疗。医生说,如果是早期胃癌,切掉它是可以获得痊愈的,如果是晚期胃癌,那就只能减轻痛苦了,治愈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麻醉药起效了。
胃镜很顺利,结果当天也出来了,胃没事,仅仅有点胃炎,不严重。没有胃癌!
梁女士笑了。
没有胃癌,这是天底下最好的消息了。
那怎么解释肚子隐隐作痛呢?梁女士又有疑问了。
医生说,那就要考虑会不会有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等问题了。做个B超看看吧,如果有胆囊结石,可以考虑手术切掉胆囊。
那就做吧。
B超结果很快也出来了。
这回看到了重磅结果。报告说:胰腺似乎有占位,建议进一步CT检查。
梁女士蒙了,占位是什么意思?是肿瘤么?
医生解释说,现在不好说,可能是肿瘤,可能是囊肿,也可能是别的东西,先做CT再说吧。而且这次要做就做增强CT,看的更清晰一些。
梁女士咽了一下口水,迟迟不说话。
丈夫看出了她的担忧,鼓励她,不管是什么,一起面对。
终于,梁女士还是走入了CT室。
做完CT后,就是焦急地等待结果。
期间抽血化验的肿瘤标志物也出来了,CA等都是明显升高。梁女士自己百度了一下,知道这些指标都是代表肿瘤的,但它们升高也未必就一定意味着是恶性肿瘤。
她仍然心存侥幸。
但医生紧皱的眉头,终于还是击溃了梁女士心理的防线。医生说,这些指标结合起来看,还是有恶性可能的,当然,我们还得看CT结果,最后可能还要看病理,病理说了才算。
梁女士差点要哭出来了。
那天下午CT结果出来了,考虑胰腺癌。癌肿长在胰腺体部,而不是头部。这算是少见的,一般来说,胰腺癌最常见是胰头癌,胰体癌或者胰尾癌相对少见。
但这跟梁女士的病情是相符合的,如果是胰头癌的话,估计梁女士会有明显的*疸了。为什么?因为胰头的位置靠近胆总管,如果胰头长癌了,随时可能会压迫到胆总管,就可能导致胆汁流出不顺畅,胆汁可能会返流入血,多余的胆红素沉积在人体皮肤,就会表现为*染。
梁女士由始至终都没有*疸。
只有一个上腹部隐隐不适。
梁女士得知结果后,顿时心灰意冷。胰腺癌意味着什么,她自己心里有数了,不用医生讲。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几乎每发现一个就会死掉一个,一般活不过半年。
要不要手术?医生给梁女士分析了治疗方案。手术一方面可以拿到病理组织进一步明确诊断,另外也可以切掉一部分癌肿组织,缓解病情进展,减轻临床症状。但要想治愈,那是不可能的。
梁女士万念俱灰。
决定是丈夫做的。
同意手术。
本来是一个糖尿病,没想到弄到后来竟然是胰腺癌。为什么一开始会有糖尿病呢?糖尿病跟胰腺癌又有哪些关系呢?梁女士丈夫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我老婆一开始就是胰腺癌,只不过医生没有及时诊断,是这样么?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管床医生解释,当胰腺肿瘤侵犯了
(胰岛B细胞就在胰腺里面),破坏了胰岛B细胞,那么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一旦分泌减少,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了,也就是糖尿病了。
原来如此!
这么说,我老婆可能一开始就是胰腺癌了,而不是单纯的糖尿病了。社区医生漏诊了。这个我要回去讨个说法。
那都是后话了。
手术前,梁女士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是不是真的跟网上说的一样,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手术医生是个老江湖了,忙打岔,说不同病人是不一样的,多数患者发现胰腺癌后生存时间不超过半年,但也有能活几年或者更长的,这个很难讲。
几年跟半年,对梁女士来说似乎是一样的。她显然不满意这个回答。
虽然这是最真实的答复了。
手术做完了,算是比较顺利。
由于手术很大,梁女士安排进入了ICU观察1个晚上。
还好一切顺利。
病理结果回报了,就是胰腺癌。
梁女士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对于她来说,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命运有时候就会捉弄人,总有些人会那么倒霉。对于梁女士来说,如果仅仅是糖尿病那该多好啊,糖尿病虽然也没办法治愈,但至少未来可期,只要控制好饮食、锻炼身体、坚持用药,糖尿病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但一旦惹上胰腺癌,那就真的让人抓狂。如果能更早地诊断胰腺癌,或许会更好一些,起码有机会可以手术,手术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哪些人需要警惕胰腺癌呢?
(1)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这个很难界定,因为上腹部不舒服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胆囊炎、胃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等等,也可能是胰腺癌。
(2)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3)年龄>60岁,无家族史,无肥胖,但有突发糖尿病,而且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糖尿病,就好像上文的梁女士。
(4)有慢性家族性胰腺炎的患者,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可能是重要的胰腺癌癌前病变。
(5)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
祝大家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身体各部位大大小小的息肉,要不要治,会不会癌变?
编者按+
体检后,看着体检报告上的结节、息肉、增生,很多人不知道会不会癌变?该不该切?根据医生的建议,如果发现这样的“病块”,及早诊疗,清除隐患,才是最佳选择!
这些息肉应该切
中医院毕晓峰在健康时报癌症版刊文指出,我们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常见的息肉有肠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等。
01肠息肉:越早切越好
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赵喜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解释,大肠息肉有肿瘤性的,称之为腺瘤,这种息肉与癌症发生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而另一种非肿瘤性的,虽然与癌症的关系较少,但部分却可以演变为腺瘤,发生恶变。而且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多,癌变的几率也会迅速加大。
所以,建议如果发现息肉,就应该摘除。只要是切除了息肉,发生大肠癌的几率会小很多。研究发现,40岁以上人群,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并且及时摘除大肠息肉,可以使得大肠癌死亡率下降90%以上。
▲直肠息肉到癌症的发展过程
02胃息肉:发现就得切
医院消化内科冯亚东副主任医师在年8月8日健康时报癌症版刊文提醒,胃息肉很可能促发胃癌,高危人群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切除。
胃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如发生炎症感染时,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也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会带有吐血和便血。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所以患者一旦发现胃息肉应积极治疗,以免拖延病情。
03胆囊息肉:1cm的要切中医院胰腺外科教授陈汝福接受健康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几率会明显提高。
以下情况可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
胆囊息肉如有明显症状,在排除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手术。
无症状的人有以下情况仍考虑手术:直径超过1cm的单发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息肉增大,腺瘤样息肉或息肉的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
04宫颈息肉:更年期女性及时切毕晓峰指出,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临床上宫颈息肉的癌变率在0.2%~0.4%。
建议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这些结节及时切
毕晓峰解释,结节只是影像学上描述的一个名词,指在超声、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是看到的异常信号影,而不是病灶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说,结节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的就叫包块,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我们身体常见的结节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等。
01甲状腺结节:1.5cm的要切
中山一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刘大钺副教授在中山一院
第二天一医院,一查空腹血糖,14mmol/L。
再加上梁女士多食、多饮、多尿,又说这两个月来体重轻了不少,那么诊断糖尿病就八九不离十了。为了明确诊断,医生让梁女士第二天再来测空腹血糖,如果还这么高,那就断定糖尿病了。毫无悬念,梁女士确诊了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怎么办?吃药呗。医生说,现在糖尿病太常见了,您可以先尝试运动锻炼、控制饮食2个月看看,有些人血糖能降低下来,有些人不行,如果不行再吃药也可以。不了,我直接吃药吧。饮食方面我已经很注意的了。梁女士说。于是拿了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两个药回去。为何反复腹痛?吃了一段时间,梁女士的血糖果然都降至了正常。胃口也不再那么大了,尿也没那么多了,喝水自然也没那么多了。医生说,你以前血糖高,血液当中糖分高,当然就容易口渴了,所以喝水多嘛,又因为尿里面糖分也高,加上喝水多,所以尿得也多。血糖控制好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的,但还是要坚持监测血糖,监测饮食、锻炼和药物治疗。
梁女士还是很遵医嘱的,医生让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什么就绝对不碰。可是好日子不长。又过了2个月,梁女士开始觉得上腹部隐隐不舒服。起初以为是胃病犯了。对了,梁女士一直有胃病,每年都会痛上一段时间,吃点“胃药”就会好,医生建议做胃镜,一直不敢做,一来怕胃镜难受,二来怕麻醉了醒不过来。医院,医生还是建议做胃镜。说你这个周期性的“胃痛”,多数可能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等,不能讳疾忌医,得治疗,否则以后癌变就麻烦了。癌变?听到这,梁女士就害怕了。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癌变,万一是胃溃疡,还是可能会癌变的,大概1%-5%的胃溃疡可能癌变,不是闹着玩的。医生语速飞快地说。做不做?医生问。做吧。梁女士长长舒了一口气,下定了决心。当天就给安排了胃镜检查。胰腺占位性病变?做胃镜之前,梁女士想了很多,万一真的是胃癌,那怎么办。老公怎么办,还在读大学的女儿怎么办。其他人都想过了,唯独没有想过自己。对了,万一是胃癌的话,还能不能治疗。医生说,如果是早期胃癌,切掉它是可以获得痊愈的,如果是晚期胃癌,那就只能减轻痛苦了,治愈是不可能的。
胃镜很顺利,结果当天也出来了,胃没事,仅仅有点胃炎,不严重。没有胃癌!梁女士笑了。没有胃癌,这是天底下最好的消息了。那怎么解释肚子隐隐作痛呢?梁女士又有疑问了。医生说,那就要考虑会不会有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等问题了。做个B超看看吧,如果有胆囊结石,可以考虑手术切掉胆囊。那就做吧。B超结果很快也出来了。这回看到了重磅结果。报告说:胰腺似乎有占位,建议进一步CT检查。梁女士蒙了,占位是什么意思?是肿瘤么?医生解释说,现在不好说,可能是肿瘤,可能是囊肿,也可能是别的东西,先做CT再说吧。而且这次要做就做增强CT,看的更清晰一些。梁女士咽了一下口水,迟迟不说话。丈夫看出了她的担忧,鼓励她,不管是什么,一起面对。终于,梁女士还是走入了CT室。
做完CT后,就是焦急地等待结果。期间抽血化验的肿瘤标志物也出来了,CA等都是明显升高。梁女士自己百度了一下,知道这些指标都是代表肿瘤的,但它们升高也未必就一定意味着是恶性肿瘤。她仍然心存侥幸。但医生紧皱的眉头,终于还是击溃了梁女士心理的防线。医生说,这些指标结合起来看,还是有恶性可能的,当然,我们还得看CT结果,最后可能还要看病理,病理说了才算。梁女士差点要哭出来了。那天下午CT结果出来了,考虑胰腺癌。癌肿长在胰腺体部,而不是头部。这算是少见的,一般来说,胰腺癌最常见是胰头癌,胰体癌或者胰尾癌相对少见。但这跟梁女士的病情是相符合的,如果是胰头癌的话,估计梁女士会有明显的*疸了。为什么?因为胰头的位置靠近胆总管,如果胰头长癌了,随时可能会压迫到胆总管,就可能导致胆汁流出不顺畅,胆汁可能会返流入血,多余的胆红素沉积在人体皮肤,就会表现为*染。梁女士由始至终都没有*疸。只有一个上腹部隐隐不适。梁女士得知结果后,顿时心灰意冷。胰腺癌意味着什么,她自己心里有数了,不用医生讲。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几乎每发现一个就会死掉一个,一般活不过半年。要不要手术?医生给梁女士分析了治疗方案。手术一方面可以拿到病理组织进一步明确诊断,另外也可以切掉一部分癌肿组织,缓解病情进展,减轻临床症状。但要想治愈,那是不可能的。梁女士万念俱灰。决定是丈夫做的。同意手术。并非单纯糖尿病!本来是一个糖尿病,没想到弄到后来竟然是胰腺癌。为什么一开始会有糖尿病呢?糖尿病跟胰腺癌又有哪些关系呢?梁女士丈夫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我老婆一开始就是胰腺癌,只不过医生没有及时诊断,是这样么?这个可能性是有的。管床医生解释,当胰腺肿瘤侵犯了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就在胰腺里面),破坏了胰岛B细胞,那么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一旦分泌减少,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了,也就是糖尿病了。原来如此!这么说,我老婆可能一开始就是胰腺癌了,而不是单纯的糖尿病了。手术前,梁女士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是不是真的跟网上说的一样,只有半年的时间了。手术医生是个老江湖了,忙打岔,说不同病人是不一样的,多数患者发现胰腺癌后生存时间不超过半年,但也有能活几年或者更长的,这个很难讲。几年跟半年,对梁女士来说似乎是一样的。她显然不满意这个回答。虽然这是最真实的答复了。手术做完了,算是比较顺利。由于手术很大,梁女士安排进入了ICU观察1个晚上。还好一切顺利。病理结果回报了,就是胰腺癌。
梁女士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对于她来说,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命运有时候就会捉弄人,总有些人会那么倒霉。对于梁女士来说,如果仅仅是糖尿病那该多好啊,糖尿病虽然也没办法治愈,但至少未来可期,只要控制好饮食、锻炼身体、坚持用药,糖尿病一样可以活得很好。但一旦惹上胰腺癌,那就真的让人抓狂。如果能更早地诊断胰腺癌,或许会更好一些,起码有机会可以手术,手术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哪些人需要警惕胰腺癌呢?(1)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这个很难界定,因为上腹部不舒服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胆囊炎、胃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等等,也可能是胰腺癌。(2)有胰腺癌家族史者。(3)年龄>60岁,无家族史,无肥胖,但有突发糖尿病,而且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糖尿病,就好像上文的梁女士。(4)有慢性家族性胰腺炎的患者,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可能是重要的胰腺癌癌前病变。(5)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祝大家好运。本文来源丨听李医生说
本文作者丨李鸿*
责任编辑丨泡芙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