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涛教授
中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胃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完成、在研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统计源论文百余篇、SCI收录期刊论文20余篇,曾获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科普奖。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代谢与治疗专委会(学组)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刊杂志专业主编。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常见癌症丛书《胃癌》担任副主编。
30年的从医历程,让田艳涛从一个普通的基层医医院的知名专家,既是选择,亦是坚守。
梦想照进现实
普通人也能成为救死扶伤的医者
提起从医的选择,田艳涛直言自己有位叔叔在部队从事卫生员的工作,很神气、很潇洒又很温和,让他感觉当医生非常了不起,而且他自小就对动、植物很是好奇,总有种想要探索的冲动。所以从那时起,他就想着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高考过后,他自然而然报考了医学专业,以较高分数进入了河北医学院,现为河北医科大学。当毕业择业之际,很多人陷入迷茫的时候,田艳涛却异常坚定地选择在离家较远医院医院从事外科工作。
从医之路并非坦途,出身农村的田艳涛只能靠自己。刚参加工作的他非常努力,没事就泡在病房,临床技能得到迅速提升。但他并不满足,想要继续深造,便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艳涛顺利考在全国著名的乳腺、头颈肿瘤专家李树玲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有名师引领,加上自己也非常勤奋刻苦,田艳涛很快便完成了学业。之后他回医院,在老师的专业方向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一举拿下了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此时,在当了两年的主治医生后,32岁的田艳涛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
“当时有个来自承德山区的病人,患有胰头癌,同时还患有梗阻性*疸,他五十多岁,个子非常高大,病痛的折磨让他变得非常消瘦,躺在床上很虚弱,但我们还是冒着风险给他成功做了胰头癌根治手术,但因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要转院回家,出院时还未完全康复,我跟他告别的时候,他握着我的手说,‘田医生,好人呐!’这让我非常感动,对我非常认可。后来通过回访得知,这个病人由于病情复发而不幸离世,离世之前还不忘感谢我对他在住院期间的照顾。听到此消息,我深感惭愧,没能让他完全治愈出院,这让我终身遗憾。”受到极大触动的田艳涛暗下决心要继续深造,以便在临床实践中尽可能不留遗憾,而中国医院则成为他第一报考目标。田艳涛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他在和赵平院长接触的时候,把自己多年的科研论文装订成册,这果然给赵院长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为他后来的学习、考试、面试奠定了良好基础。毫无疑问地,后来他如愿到了国内肿瘤学科领域的顶级殿堂。
患者与田艳涛教授(左二)合影
读博期间,田艳涛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褪去自己身上的所有光环,以普通博士生的姿态参与学习深造,在主治医师的带领下干各种脏活累活而没有任何怨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导师的指导下,田艳涛主导了大量科研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前瞻性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研究进展》、《十二指肠间质瘤11例》、《内镜超声检查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评估》、《我国胰腺癌诊治进展及微创技术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内镜超声检查、螺旋CT、核磁共振与胰腺癌可切除性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45例残胃癌诊治的临床分析》等等,从项目的设计、标书的撰写到课题汇报,他都全力以赴,力求完美。正是在学习期间的优异表现让他被院校领导所认可,毕业后顺利医院任职。之后,田艳涛还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外科进行访问学习,也相继到医院医院做过学术交流,进而推动了国内胰腺癌和胃癌诊治技术的进步。
多年过去,如今的田艳涛已是中国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担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常务副总编辑等10余种杂志编委或特约审稿专家。先后发表统计源论文、SCI收录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专著10余部,曾获年全国中青年胃癌手术大赛最高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奖、生命时报社“金柳叶刀”奖、年人民网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荣誉满满。
压力也是动力
临床手术创新源于生活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医生这种职业也不例外,来自临床、科研、教学、学术等方面的压力让人倍感头大。“人家邀请你在学术会上做演讲,如果你讲的内容没有任何亮点、没有任何创新、没有任何独到的思维,那就没人听你讲课,下次谁还请你?”这些话虽不入耳却很实际,在田艳涛看来,压力是能督促他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创新则能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临床手术创新亦可源于生活。我们常看到,司机在用绳索捆货物时,会拿一个苫布或者绵软之物垫在绳下以避免损伤货物包装。田艳涛正是受此启发,将这一朴素原理拿来进行胰腺的吻合。他在切除胰腺,缝线结束进行打结的时候,拿一个血管外科用的垫片放在胰腺表面,把线结打在垫片上,打结力量可以非常大而胰腺不会有所损伤。这种方式是田艳涛团队首先提出来的,临床效果非常好,同时相关文章也已在美国著名的胃十二指肠外科杂志上发表。
田艳涛团队在手术中
在胃癌方面,田艳涛也创新性地提出“剪裁式胃切除”,灵感源自日常生活中裁缝剪裁衣服。据田艳涛介绍,就是将胃里边的肿瘤完整切除的同时又尽量把胃的贲门和胃的一部分留下来,这样既可以达到肿瘤学根治的目的,也可以让患者有个好的生活质量。目前,这个工作理念已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并获得国家癌症中心希望马拉松专项重点基金资助。田艳涛常说,思考和创新永远是外科临床工作的必修课,而他一直在路上。
永远与患者站在同一战壕
科普让医患沟通更顺畅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谈及和患者相处,田艳涛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我们接触的患者从文化层次到职业特点,再到性格都会千差万别,永远会面临一些挑战。所以,医患沟通多用‘咱’这个词。比如,咱这个病应该怎样面对,咱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情况,这样的话病人会觉得你非常亲切,会觉得你永远和他是在同一战壕,这样才能沟通顺畅,最终达成共识。”
外科界的一代宗师裘法祖老前辈在世时曾说过,“一个人把生命交给素昧平生的人,让我们在全麻状态下在自己的体内动刀是何等之信任?”田艳涛也时常想,“除了父母给予我们身体外,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外科医生能在身体里留下改变的印记。这种特殊的缘分,除了父母和上帝,也只有外科医生才可为!所以,我和患者之间的‘缘’除了倍加珍惜,别无选择。”
田艳涛坦言,自己年近八旬的老父亲,在心梗支架11年再次心绞痛发作重新放置3枚支架后,又开始生龙活虎地收拾劳作,爬上爬下把老宅院里收拾得瓜果飘香。直到现在,每每想起主刀心脏专家下午1点半还在饿着肚子为老父亲冒着心跳骤停的风险操刀手术时,他还是会眼圈发热,涌出汩汩暖流。田艳涛说,“人心换人心,如果每个人内心深处多一点换位思考,让温情传递,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我们都知道,医生是非常忙碌的职业,而作为主任医师的田艳涛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接诊、教学、科研等工作样样不能耽误。尽管如此,田艳涛还是会挤出时间来开展医学科普工作。他说,“医生的接诊能力总是有限的,但在新媒体时代下,如果能利用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来进行科普,那么辐射的人群将会成倍增长,其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他在办公室里架起录制视频的器材,一有空闲就会录制科普短视频。他还曾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节目做科普宣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科普宣传类文章,主编出版了《漫画胃癌防治》、《你不了解的胃癌》等科普著作,希望广大公众了解胰腺癌、胃癌,进而能坦然说癌、科学防癌。田艳涛说,“科普的创作是一个催化剂,它弥补了我和患者之间一个巨大的鸿沟。有时候,我会送给重点病人一个小册子,把对他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小故事单独标出来,他会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读。书后面有一个医生小贴士,我会根据背景知识给病人一些医学常识。当病人有深入认识之后,沟通就变得事半功倍。”田艳涛认为,科普工作是一个多方获益的事情,给医生、患者、社会甚至*府都能带来很大的益处。而他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科普这项伟大的事业,也在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医是一条并不平坦,却充满光明与爱的路径,田艳涛在选择了这条路之后,坚定不移,并竭尽全力帮助患者,他以所言所行很好地诠释了“医者仁心”。他从基层一步步走来,如今成为肿瘤领域的顶梁柱、扛把子,他的追梦之路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编辑:王少楠
排版:KONG
审核:陈雪茹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疾病教育目的,医院就诊。
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具体治疗方式请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