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各个角度理解脾
TUhjnbcbe - 2022/12/25 23:07:00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脾与胃同主消化,故常并称。脾在中医学中被冠以“脾主中土,为后天之本”以及“气血生化之源”之名,可见脾对于人体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肝、心、肺等脏腑我们都能在人体中找到具体的的脏器对应其生理功能。而恰恰脾在这点上十分分散,甚至不能对应。这就对我们将藏象的脾应用于临床产生了障碍。那么脾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现代医学中所认识的脾与中医学中所理解的脾,以及经络学说中的脾都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

1现代解剖学的脾脏

现代解剖学认为,脾是一个具有被膜并富含血管的巨大淋巴组织团块,位于腹腔左上后区,胃底和膈肌之间。其呈扁椭圆形,质软而脆,当局部受到暴力打击时易发生破裂出血。脾脏的主要作用是清除老化细胞和免疫应答,它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在胎儿时期,脾脏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脾造血功能消失,仅在部分条件(如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恢复。

所以,脾脏就相当于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人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脾脏又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2中医认识的解剖学上的脾脏

古籍中有大量对脾的形态以及功能的描述,如:

《素问》王冰注:脾形象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难经·四十二难》记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灵枢·本脏》曰: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素问·太阴阳明别论》记载: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医林改错》: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可见古人对脾的认识中加入了现代解剖中胰的概念,将其认为脾之附脏。即“古人不名胰而名散膏......而时时散其膏液于十二指肠之中......故曰散膏,为脾之附脏”。那既然将脾与胰在形态上放到了一起,在功能上是不是也放到一起了呢?

中医学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二

①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运化水谷即脾对水谷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并转输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这里的水谷多指一些固态的物质;运化水液即脾在运化水谷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以濡润各脏腑组织,此处的水液指从体外摄取的液体,如水、粥等。脾主运化主要是脾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运化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而当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不良时则可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或泄泻,甚至倦怠,乏力,消瘦;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产生水湿痰饮,甚至导致水肿。

②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旺盛,能统摄血液,不致发生出血。当脾气虚弱,不能摄血时便会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且虚性出血,血色淡质稀,多伴有气虚兼症。

胰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置于腹后壁1-2腰椎体平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胰可分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胰管位于胰实质内,其走行与胰的长轴一致,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有时可见一小管,行于胰管上方,称为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胰岛主要由4种细胞组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细胞的分泌;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所以,脾和胰腺共同负责人体的代谢功能,将二者在形态上描述在一起,在功能上则更加突出了胰腺的功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各个角度理解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