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心,“烧”的真是心脏吗?
“烧心”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一种体验,有些人会把这个症状当做“心脏不好”的表现,然而烧心“烧”的真是心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烧心”这个常见的症状,了解一下烧心背后可能隐藏的疾病,以及如何缓解烧心的感觉。
烧心是如何发生的?
人的食管下段与胃连接的部位有一段3-5厘米长的高压带,医学上称为“食管下端括约肌”,如果把胃当成一个“口袋”,那这个就是袋子的“袋口”,它平时形成一个高压带,可以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当进食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物得以进入胃内。
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没有吞咽的时候,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也会发生时间或长或短的下降,这时,胃内容物就会发生反流而进入食管。酸性的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后,食管会进行自发收缩,将一部分胃内容物排回胃里,剩下的则依靠唾液的中和作用以及食管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使其不对黏膜产生损伤。
如果上述这个保护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反流物就会刺激相对脆弱的食管黏膜的神经末梢,表现为剑突下或胸骨后的烧灼刺痛感或不适,这就是所谓的“烧心”。所以“烧心”烧的不是心,而是由于胃酸反流,食管受到刺激的表现。但由于食管贯穿整个胸腔,与心脏毗邻,因此食管的“烧”很容易被认为是心脏的“烧”。
烧心是病吗?
一般来说,健康人也会发生生理性的胃食管反流,如果是偶尔在饱食或吃甜食之后出现烧心,问题不大,休息过后可以自行好转。
但如果长期出现,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则考虑病理情况多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容易导致烧心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胃食管反流病
以烧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胃食管反流病。它包括三种情况:
有的患者在胃镜下可以看到食管黏膜充血、糜烂、溃疡,这种情况称为糜烂性食管炎;
还有一些患者胃镜下没有明显病理改变,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
·更严重的可能出现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属于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发生Barrett食管的患者发生食管癌的几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因此,对于确诊Barrett食管的患者,需要加强随访、定期复查,如果发现合并有重度上皮内瘤变,应该尽快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烧心感通常始于上腹部,向上延伸至胸骨后,伴反酸时有时能感觉到口中有酸味,多见于弯腰、仰卧等体位,和饱食、甜食、烟酒、浓茶、咖啡等饮食有关。
长期胃食管反流,可以表现为顽固不愈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耳鼻喉疾病。因此如果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且治疗效果不佳的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疾病时,应该考虑到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
胃食管反流病可以通过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钡餐X线检查、食管滴酸试验和食管测压等方法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生活中注意戒烟戒酒,抬高床头,减少巧克力、茶、咖啡等饮食,睡前避免饱食)的基础上,以抗酸抑酸、保护黏膜和促进动力药物为主,极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2、食管裂孔疝
食管贯穿整个胸腔,而胃位于腹腔,食管穿过膈肌进入腹腔的地方叫做食管裂孔。如果存在局部肌肉无力、韧带松弛、腹腔压力增大等因素,胃的一部分就会通过食管裂孔被挤入胸腔,这就是食管裂孔疝。
少数严重患者会有上消化道出血和压迫绞窄症状,而多数人仅表现为普通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主要是烧心、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还有人会出现吞咽困难。因此对于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烧心,特别是老年人,需要考虑食管裂孔疝的可能。
3、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是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早饱、烧心、嗳气等一系列特异性不高的症状。诊断程序和鉴别诊断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个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能够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特别是恶性病变,才可以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手段依旧是在调整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以抑酸、促动力、助消化等药物为主,有些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还需要用小剂量的抗抑郁药。
如何缓解烧心的感觉?
烧心是一个特异性不高的症状,很多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都可以引起烧心。如果只是短时间偶尔出现的烧心症状,可以先从改变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做起,比如:
穿宽松的衣服,腰带不要太紧;
避免过度饱食,减少烟酒浓茶和咖啡、巧克力等的摄入,少吃油炸烧烤食物和碳酸饮料,睡前2小时不要进食;
适当抬高床头,饭后不要立刻躺下,体重超标的人适当减轻体重。
此基础上,也可以用一些中和或抑制胃酸、促进动力的药物。多数人做到这一步就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果单纯改变生活习惯无法改善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话,就要考虑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一些器质性疾病。
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1、突然发作的烧心须警惕心绞痛
烧心是胸骨后和剑突下的烧灼感,常常会向上延伸;心绞痛发作一般是胸骨中上部和心前区的紧张压迫感和烧灼样疼痛,可以放射延伸至左臂、后背、颈部。两者部位相近,在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有时很难区分。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人群更应该提高警惕。
2、长期反复的烧心须警惕恶性肿瘤
除了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和一些无伤大雅的器质性疾病,一些更加严重的疾病如食管癌、胃癌等也可能导致烧心。因此如果烧心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伴有一些“报警症状”如消瘦、乏力、吞咽困难、*疸、便血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医院检查,以免漏诊恶性肿瘤。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是我院医学重点学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消化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在读硕士2人,承担着病房、门诊和消化内镜的诊疗任务,开展了多项现代化的诊疗新技术,诊疗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近年来在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科研条件逐步完善,承担了多项省重点攻关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学科建设不断发展。
技术优势
我院消化内科兼顾内镜中心,专业设备齐全,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电子胃镜、经鼻胃镜、电子肠镜、超声内窥镜、放大型肠镜共32条以及无线胶囊内镜和医用内窥镜灭菌设备等。除常规消化内镜(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外,还常规开展超声内镜检查及穿刺治疗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内镜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现我科已开展内镜下技术如下:ESD术、EMR术、STER术、POEM术,内镜下止血、扩张、异物取出、息肉摘除、肿瘤切除、胆道造影及取石、支架放置等技术,上述技术不但提高了疗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还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医疗特色
1、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预后与进展期癌有很大差别。通过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从癌前病变中筛选早期癌,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癌的内镜下筛查及治疗,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远期疗效确切。同时在国内较早开展消化道大息肉内镜下治疗。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针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疸、胰胆肿瘤进行诊断治疗,与以往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确切。
3、消化道狭窄扩张、支架治疗:包括由良、恶性疾病引起的食管、幽门、胰胆管等狭窄。通过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可减轻梗阻,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
4、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和套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凶险,病人往往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我科已开展并推广了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治疗,效果良好。
5、胶囊内镜:小肠疾病曾是消化内科的诊治难点,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我科已引进胶囊内镜检查及诊治,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治及预后。
6、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技术及食管良性肿瘤STER技术。
7、近期开展超声内镜下纵膈、腹腔、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胆管梗阻性疾病及胰腺假性囊肿的穿刺引流。
技术应用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患者:苏xx,男,年龄:43岁,年参加胃癌早诊早治项目普查活动中,内镜所见:胃窦小弯侧可见约2cmx1.5cm大小浅表隆起性病灶,表面略凹陷。NBI+放大内镜显示:病变凹陷处黏膜腺体正常结构消失,黏膜下血管袢呈网格样改变,与正常腺体有明确的边界线。
内镜诊断:早期胃窦癌(0-IIa+IIc);病理诊断:(胃窦小弯)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详细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治疗方法后,患者家属选择内镜下ESD治疗。治疗情况如下:
病例二:患者赵xx,男,19岁,主诉:进行性吞咽不畅5年;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贲门痉挛,由于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肌间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缺如使得LES处于失弛缓状态,吞咽时不能发生规律的食管蠕动,使固体或液体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而滞留于食管内,逐渐引起食管扩张,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痛、食物反流、消瘦。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Heller术。药物治疗(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及抗胆碱药)效果欠佳,而外科Heller术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且花费大,很难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包括传统的内镜下扩张治疗(探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内镜下肉*素注射、内镜下微波切开治疗,而以前两者更为常见,但需反复多次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隧道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内镜下治疗技术问世,年Inoue等首次报道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
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后,患者家属选择POEM治疗:
该患者我院内镜下治疗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