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彩回顾胰案线场MDT会议第十四期 [复制链接]

1#

新的学术理念需要传递,诊疗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期待健康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胰案线场MDT会议第十四期,由拓麦平台承办的网络会议胰案线场-MDT云讲堂如期举行。此次会议由医院王巍教授、医院朱东明教授、医院孙萍教授,3位大咖带领的MDT团队,相继进行胰腺癌病例分享,为您带来最前沿的医疗资讯。

带队大咖:

王巍教授

医院

朱东明教授

医院

孙萍教授

医院

讲题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范化流程之切除篇

讲者:医院,姜翀弋教授

姜翀弋教授

年,GAGNER教授实施了第一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长达8.5个小时,中转开腹率高达40%,出血多,并发症高,而随着年以后国际腹腔镜技术快速发展,年起国内快速发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由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对外科医生始终是一个巨大挑战。

从关键解剖位置来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要点需抓住一轴、二面、四区。一轴指的是SMV-PV血管轴(解剖、分离、切除、清扫的手术轴心),二面指的是胰前间隙及其延伸、胰后间隙及其延伸(两个主要的宏观解剖面),四区指的是胰腺上区、胰腺下区、胰头后区和胰腺构突区。在胰腺上区,肝总动脉是最重要的解剖标志,可通过自胰体上缘肝胰襞显露或者胰胃间隙定位GDA溯源而上显露,并沿着动脉鞘以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显露门静脉胰上段。肝动脉作为最重要的解剖标志,其变异的可能性也极大,其中SMA与胃左动脉来源最为常见,而II型肝动脉变异来源于腹主动脉替代左肝动脉,III型+IV型肝动脉变异同样来自于腹主动脉替代右肝动脉+肝总动脉。探查肿瘤侵犯部位时,可沿着肠系膜上静脉(SMV)、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上静脉会合成胃结肠静脉干,直接汇入SMV外侧壁,其是胰腺颈部下缘显露SMV的标志,其内侧即SMV主干。注意勿损伤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否则易引起出血。分离钩突时,原则上钩突胰腺组织应完全切除,以确保肠系膜上动脉侧方切缘阴性。游离、结扎、切断胰十二指肠后下动脉,达到胰头、钩头与SMV和肠SMA完全分离。

术中探查肿瘤可切除性是手术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在不十分明确门静脉及SMV是否受侵,能否切除肿瘤的情况下不能轻率断胃,尤其是断胰腺颈部,否则将陷入困难的境地。另外,术中出血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主要危险,整个手术过程应遵循一定的LPD手术技术流程,保证手术安全性。

病例一

一例胰头钩突癌伴淋巴结转移治疗分享

讲者:医院,王宏伟医师

王宏伟医师

病例详情

患者,男,63岁。主诉:背部酸胀1月。

辅助检查

CT:胰头肿瘤,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包绕肠系膜上动脉MR胰头钩突乏血供病变,考虑胰腺癌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包绕肠系膜上动脉。胰体尾囊性灶,IPMN可能。

PET-CT:胰颈体部肿块,伴腹腔及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

活检病理:超声内镜穿刺活检找到分化差的腺癌细胞。

影像学检查诊断1.胰头钩突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不可切除胰腺癌);2.胰体尾占位,IPMN可能。诊疗过程SOXIRI方案2疗程:奥沙利铂mg+伊立替康mgivgttd1+替吉奥胶囊40mgbidpod1-14,q3W,但患者出现严重药物性肝损,经保肝治疗后好转。mFOLFIRINOX方案3疗程:奥沙利铂mg+伊立替康mg+5-FUmg+亚叶酸钙mgivgttd1,5-FUmg维持48h,q3W(考虑肝损)。疗效评估:肿块及后腹膜淋巴结明显缩小,肠系膜上动脉周围间隙显露。影像学检查.07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横结肠系膜下方动脉入路),术后病理诊断为肉瘤样癌,神经侵犯、淋巴结(6/28)。

病例二

一例浸润性IPMN治疗分享

讲者:医院,高鑫医师

高鑫医师

病例详情

患者,男,62岁,因“腹痛2月余”。

入院既往史:糖尿病史10年,吸烟20年,每天20支,戒烟5月,无饮酒史。

入院查体:中上腹有压痛,余无特殊。

外院CT示:胰体尾占位性病变。

辅助检查

肿瘤标记物:CA19-U/ml;CA.5U/ml;CEA1.22ng/ml,余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MRI示:胰腺尾部囊实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黏液性囊腺可能,实性假乳头状瘤不除外;双肾囊肿。

影像学检查.09.25病理穿刺活检(胰腺):上皮性肿瘤,细胞较一致,组织破碎,未见生长方式,倾向腺泡细胞癌,请结合合临床。胰腺穿刺物涂片:见核大异型细胞结,考虑为恶性肿瘤。穿刺活检镜下检查诊疗过程.09.27拟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病灶位于胰腺体部,约5*7cm大小,侵犯脾动脉和肝动脉汇合处,并将血管包绕。胃后壁及胰腺、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根部呈超声内镜穿刺后改变,炎症水肿明显,伴有少许渗出物,未见胃肠道内容物。术后1个月后开始行AG方案化疗: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d1、d8、d15q4w)。.01.10见病灶增大。疗效评价:PD。.01.10影像学CT检查.03.01再次行手术治疗,切除标本可见脾脏一枚.8.5cm*6cm*2cm,切面未见明显肿块,与之相连胰体尾部,12cm*5cm*1.5cm,切面呈袭实性,另见灰*暗红色碎组织一堆,合计10cm*9cm*3cm,另见肠管一段,长8cm,周径4.5cm,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另送检网膜组织一堆,11cm*9cm*2.5cm.未及明显肿块。未查见淋巴结。术后病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癌变,局灶间质浸润,各切缘未见癌累及,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9);(脾脏)未见癌累及;结肠)未见癌累及;(网膜)未见癌累及。术后1个月后开始辅助治疗,调整方案为:白蛋白紫杉醇+奥沙利铂d1、d8q3w。.08复查CT见病灶增大,疗效评价:PD。.08CT检查辅助治疗后CT检查.09.06行腹腔肿瘤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基因检测提示Broca2突变,根据NCCN指南术后予以吉西他滨+顺铂辅助治疗,随访至今。

病例三

晚期胰腺癌病例分享

讲者:医院,刘爱娜教授

刘爱娜教授

病例详情

患者,男性,48岁。

.10.08就诊主诉:上腹胀痛20余天。

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父亲因“肺癌”去世,1姐姐患“淋巴瘤"。

查体:ECOG:1分。上腹部轻压痛,余(-)。

辅助检查

.09.28胸腹部增强CT(医院):提示胰尾癌肝转移可能性大,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

临床诊断

胰腺占位胰腺癌?

多发肝转移?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诊疗过程

.10.13、.10.27、.11.16行一线化疗FOLFIRINOX方案×3周期。3周期化疗后,CEA:64.31→28.79→18.06→34.44ng/ml,CA仍U/ml。

腹部增强CT:胰尾部肿瘤较前增大,肝内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增大。

疗效评价为PD。

FOLFIRIBOX方案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12.12-.04.25行二线AG方案化疗6周期:白蛋白紫杉醇mgd1、8+吉西他滨mgd2、9、21。2周期后,.01.25复查CT,疗效评价为缩小SD。4周期后,.03.29复查CT,疗效评价为PR。6周期后,.05.16复查CT,疗效评价为维持PR。副反应:白细胞减少Ⅱ级,血小板减少III级。AG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及病灶影像学改变.05.26、.06.24行白蛋白紫杉醇(mgd1、8、21d)维持治疗两个周期。.07.23行2周期维持治疗后,复查CT示:胰尾部肿瘤较前略增大,肝转移瘤较前增大增多;腹膜后及肝门区淋巴结部分较前增大。疗效评价:PD。随后出现肝功能异常:TBIL72.7umol/L,ALTU/L,ASTU/L、.10外院死亡。维持治疗阶段,影像学改变

——

拓麦

拓麦直通车

直击现场贯通前沿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