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期日报。
中山大学:具核梭杆菌通过大肠癌的外泌体促进肿瘤转移
Gut[IF:19.]
①胞内菌具核梭杆菌(Fn)是重要的结直肠癌(CRC)相关细菌;②Fn感染促进CRC分泌外泌体,该外泌体可将miR-/92b-3p/27a-3p和CXCL16递送到非感染细胞,增加细胞的迁移能力,促进肿瘤的转移;③miR-/92b-3p/27a-3p靶向GSK3β和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细胞迁移;④Fn感染增加CRC表达CXCL16,包裹到外泌体中,通过CXCL16/CXCR6促进细胞迁移;⑤外泌体miR-/92b-3p/27a-3p和CXCL16的水平和CRC病人体内Fn的丰度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ExosomesderivedfromFusobacteriumnucleatum-infectedcolorectalcancercellsfacilitatetumourmetastasisbyselectivelycarryingmiR-/92b-3p/27a-3pandCXCL-10,doi:10./gutjnl--
具核梭杆菌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微生物相关危险因子。中山大学药学院张革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万里团队合作在Gut上发表文章,发现具核梭杆菌的感染刺激肿瘤细胞产生miR-/92b-3p/27a-3p和CXCL16/RhoA/IL-8富集的外泌体,并将其递送到未被感染的细胞,促进肿瘤的转移。(
爱的抉择)胰腺癌患者的十二指肠菌群变化
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
.]
①纳入74名PDAC患者、98名胰腺囊肿患者及名对照,收集十二指肠液进行菌群分析;②十二指肠液菌群的α-多样性降低与老龄(>70岁)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相关;③PDAC患者的十二指肠液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及胰腺囊肿患者;④相比于对照及胰腺囊肿患者,PDAC患者的十二指肠液菌群中拟杆菌属富集;⑤在生存期较短的PDAC患者的十二指肠液菌群中,梭杆菌属及罗氏菌属富集。
ALTERATIONSINTHEDUODENALFLUIDMICROBIOMEOFPATIENTSWITHPANCREATICCANCER11-05,doi:10./j.cgh..11.
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肿瘤菌群通常存在于上消化道。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鉴定了PDAC患者的十二指肠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相对于对照及胰腺囊肿患者的特定变化,并发现十二指肠菌群组成与PDAC患者的生存期相关。(
szx)下呼吸道菌群失调或影响肺癌的进展
CancerDiscovery[IF:29.]
①招募例肺结节患者,发现下呼吸道菌群失调在IIIB-IVTNM期的肺癌患者中更为普遍;②下呼吸道菌群失调与预后不良有关,例如失调的早期疾病患者的生存率下降,IIIB-IV期患者的肿瘤进展加剧;③这种下呼吸道菌群特征与气道转录组中IL-17、PI3K、MAPK和ERK通路的上调有关;④小韦荣球菌是促成这种关联性的菌种中丰度最高的;⑤KP肺癌模型中,小韦荣球菌介导的下呼吸道菌群失调降低生存率,增加肿瘤负荷、IL-17炎症和检查点抑制标志物的活化。
Lowerairwaydysbiosisaffectslungcancerprogression11-11,doi:10./-.CD-20-
肺癌中常见下呼吸道菌群中富集口腔共生菌,体外模型也支持这些细菌中的一些能够触发与致癌相关的宿主转录组特征。CancerDiscov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下呼吸道菌群失调影响宿主的免疫反应,与肺癌患者的分期有关,且与预后不良有关。(
爱的抉择)微生物代谢组或可作为癌症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观点)
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IF:9.]
①通过检测人体共生微生物,或许可以预测不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癌症疗法的反应性;②与微生物组成或种类相比,微生物代谢组在微生物-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更重要的功能性作用;③微生物代谢组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等途径影响癌症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④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T细胞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证明是免疫治疗过程中关键的免疫调节因素;⑤微生物代谢组不仅可作为免疫治疗的预测指标,还有望作为调控免疫反应的靶点。
Microbiome-derivedmetabolomeasapotentialpredictorofresponsetocancerimmunotherapy10-30,doi:10./jitc--
近年来,癌症的免疫疗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位于免疫疗法尖端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对于很多癌症,尤其是恶性且化学药物耐受性癌症的治疗中有着明显的效果。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是“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protein4(CTLA-4)”以及“programmedcelldeath1(PD-1)”两类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癌症疗法已成为许多癌症类型护理治疗的标准,但缺乏强有力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发表在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上的一项观点文章认为,微生物代谢组或可作为癌症免疫疗法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及调控靶点,从而更好地对该疗法进行效果评价以及进行有效治疗。(
EADGBE)曹崟等:饮食质量或影响高危早发性大肠腺瘤风险
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IF:12.]
①纳入名50岁前至少接受过一次下窥镜检查的女性,评估饮食模式与早发性结直肠腺瘤的关系;②评估的饮食模式包括两种经验饮食模式(西方饮食和谨慎饮食)和三种推荐的饮食模式(终止高血压膳食、替代地中海饮食和健康饮食标准方案-);③西方饮食与早发性腺瘤风险正相关,而其他四种饮食模式与早发性腺瘤风险负相关;④这种相关性主要局限在高危腺瘤,且由远端结肠和直肠中发现的腺瘤驱动。
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DietQualityandRiskofPrecursorsofEarly-OnsetColorectalCancer11-02,doi:10./jnci/djaa
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曹崟与合作团队在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较差的饮食质量与早发性远端/直肠高危腺瘤风险增加相关。这些发现为饮食在早发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但有力的支持。(
Lexi)医院:PI3K抑制剂治疗结直肠癌的机制
CellDeathandDisease[IF:6.]
①Copanlisib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系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②Copanlisib以p53依赖性方式诱导PUMA的表达,后者对于copanlisib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是必需的;③机制上,Copanlisib通过抑制AKT活化,介导转录因子FoxO3a激活PUMA的表达;④在结直肠癌PDX小鼠模型中,copanlisib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⑤在接种了结直肠癌细胞系的裸鼠中,copanlisib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依赖于PUMA。
CopanlisibpromotesgrowthinhibitionandapoptosisbymodulatingtheAKT/FoxO3a/PUMAaxisincolorectalcancer11-02,doi:10./s---w
Copanlisib是一种PI3K(PI3Kδ、PI3Kα)抑制剂。医院的赵鸿梅团队CellDeathandDiseas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copanlisib在细胞系及小鼠模型中对结直肠癌生长的显著抑制作用,并揭示了copanlisib通过AKT/FoxO3a/PUMA轴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szx)医院:ctDNA或可预测胃癌免疫治疗效果
MolecularCancer[IF:15.]
①纳入46名接受PD-1单抗治疗的胃癌患者,对ctDNA进行NGS测序分析;②ctDNA中的最大体细胞突变等位基因频率(maxVAF)降低超过25%的患者,有着更长的中位PFS(7.3个月vs.3.6个月)及更高的应答率(53.5%vs.13.3%);③无法检测到ctDNA的患者的中位PFS为7.4个月,显著高于可检测到ctDNA的患者的4.9个月;④基线ctDNA中的TGFBR2、RHOA及PREX2基因上存在特定突变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短于无突变患者。
ThepredictingroleofcirculatingtumorDNAlandscapeingastriccancerpatientstreatedwith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10-30,doi:10./s---7
医院的张东生团队与徐瑞华团队在Molecular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46名接受PD-1单抗治疗的胃癌患者中发现,循环肿瘤DNA(ctDNA)的数量、突变频率及特定基因的突变状态可能影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应答率,另外,ctDNA中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szx)PVT1-lncRNA或可作为大肠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MolecularCancer[IF:15.]
①通过系统分析FANTOM5数据库中的4万多个增强子元件,发现PVT1位点转录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结直肠癌(CRC)中被频繁激活;②PVT1lncRNA可与致癌基因MYC相互作用,敲低PVT1lncRNA表达后,MYC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被抑制;③PVT1lncRNA在II期和III期CRC中过表达;④受PVT1lncRNA影响的基因主要与TGFβ/SMAD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⑤PVT1lncRNA增强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与PVT1lncRNA表达以及MYC基因表达呈负相关。
ThePVT1lncRNAisanovelepigeneticenhancerofMYC,andapromisingrisk-stratificationbiomarkerincolorectalcancer11-05,doi:10./s---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录增强因子的失调在癌症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发表在MolecularCancer上的一项研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发现了大肠癌(CRC)中的增强因子——从PVT1基因座转录的PVT1长非编码RNA(PVT1lncRNA),其转录活性受自身增强子甲基化介导的表观遗传控制。PVT1lncRNA具有显著的高增强活性,最终负责调节MYC癌基因的表达。该研究结果表明,PVT1lncRNA的表达是一个具有潜力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一个潜在的CRC治疗靶点。(
EADGBE)细胞焦亡参与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发生
JournalofHematologyandOncology[IF:11.]
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GSDME和粘膜炎症具有相关性;②DSS诱导的结肠炎,GSDME缺失改善体重减少、疾病活动指数和粘膜炎症的严重性;③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增加肠上皮细胞释放HMGB1,促进粘膜炎症;④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CAC)模型中,GSDME敲除改善体重减轻、结肠缩短、直肠脱垂等症状,减少肿瘤数量和大小;⑤抗体中和HMGB1减少WT小鼠CAC肿瘤数量和大小,降低ERK1/2活化和PCNA表达;⑥HMGB1通过ERK1/2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和PCNA表达;
HMGB1releasedfromGSDME-mediatedpyroptoticepithelialcellsparticipatesinthetumorigenesisofcolitis-associatedcolorectalcancerthroughtheERK1/2pathway11-07,doi:10./s15---0
医院智发朝和GaoTan团队在JournalofHematologyandOncology上发表文章,发现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过促进HMGB1的释放,HMGB1通过ERK1/2通路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和PCNA表达,促进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CAC)的发展。首次揭示出细胞焦亡和CAC肿瘤发生之间的关联,为研究CAC的病理发生提供新的视角。(
爱的抉择)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爱的抉择,szx,高压锅里的水母,Lexi,EADGBE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坏饮食如何促病?9文一览全新发现
电疗可改善胃肠道疾病吗?13.5分综述全面总结
概念升级!GUT综述详解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与恢复力
今日Nature:聚焦饮食和菌群等对血液代谢物的影响
华西+中科院突破:白色念珠菌诱口腔菌失调并促龋齿
华人团队重要突破:“武装”益生菌,抵御有害菌
浙大二院GUT发文:菌群如何促肠炎转癌
菌菇多糖成研究新宠,中科院和川农大分别有新发现
人减肥心路历程:进食较晚影响减肥效果
7文聚焦:保护心血管,首先要吃对!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