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变样 五年一体化——解析今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我市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积极实行“*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建设不举债、修路不装灯、栽树不种草”的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在“六改四普及”中重点进行了“改路、改水、改厕”工作,基本实现了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所、用洁净能源”的阶段性目标。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开好了头,起好了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点击
今年我市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32个,其中省级95个,市级64个,县(区)级25个。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单位帮扶点48个,驻市部队在省、市、县(区)点中选择了3个自然村进行集中帮扶。截至11月底,共在试点村投入资金21430万元,完成改路235公里,改水131个自然村,涉及农户5379户;改厕140个,涉及农户5724户;普及沼气62个,涉及农户1156户;拆除旧房3597间,粉刷墙面18.5万平方米。
主要做法
以舆论宣传为前提,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文件,采取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宣传动员和督导。
以发展生产为核心,不断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传统农业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2.9万亩,总产51.7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9.7万亩,总产6796吨;苎麻3.5万亩,总产2554吨;水果产量22929吨,水产品产量3.14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市级以下龙头企业近100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有10余万人在各龙头企业和基地从事生产。切实落实了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策,加大了财*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市财*共安排“三农”专项资金3356万元,比上年增长77%。
以村庄规划为先导,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要求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进行规划,开展了规划员的培训工作,在各试点村设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负责监督规划和今后的建设工作。全市所有试点村现已基本完成了村庄规划。
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整治一批”的办法,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各试点村基本做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所和用洁净能源,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按照市委、市*府提出的“10万农民培训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培训农民33818人,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7231人,转移性职业技能培训6587人。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大,养殖、种植大户增长迅速,较之前增加20%以上;通过转移性职业技能培训,仅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就吸纳农民工2万人,不仅减少了农民,也使留守农民提高了规模经营效益,达到了留守和转移农民双赢的效果。
以社会参与为形式,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立了领导帮扶制度:市、县(区)四套班子领导都选择了一个村进行挂点帮扶;建立了部门帮扶制度:市、县(区)各部门共协调1000多名干部到各试点村进行蹲点帮扶;动员企业、驻市部队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帮扶;组织了新钢公司、赣西公司、市农业合作银行等40个驻市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帮扶48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经验体会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持久、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要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还是驻市部队、国有、民营企业负责人,都能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这是我市此项工作能取得扎实稳步推进的首要因素。
坚持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宗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才有稳定的增收来源;只有农民增收了,才能过上宽裕的生活,也才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充分发挥*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
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府的主导作用,只有靠*府主导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热情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从而挖掘出无限潜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